网络日记:挺立着的翻译家…… – 分享日记

网络日记:挺立着的翻译家……

挺立着的翻译家

  “笔耕不辍的重残翻译家”王志冲是站着进行工作的。这是他迫不得已的人生姿态。从14岁如梦花季被一场恶疾禁锢在病榻上,历尽坎坷磨难。一本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震撼了他。王志冲从此立志奋发,没有回头。从1962年第一次发表译著《第一个劳动日》,到期1980年新著的《犟孩子》问世,中间经历了18年之久。此后的十几年.他共发表译著300余万字,创作小说、寓言等作品千余篇。1996年他翻译出版了27万字的译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版),1997年,他又重新翻译这本书的俄最新版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奇迹般地在他人生之路上,串起了40多年的岁月。
  在王志冲的生命里,我们必须记录一位女性,她叫郑懿,王志冲的妻子。几十年来,她几乎是丈夫生活中一根无形的“拐杖”。但郑懿却幽默地说,王志冲常常成为自己心灵上的“拐杖”。
  1996年,上海少年出版社编辑拿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译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样书,来到王志冲家时,这位重残翻译家显得异常激动。岁月仿佛重新回到近40年前,当时他在格致中学读初中,一场疾病使他一下子瘫痪在病榻。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明确告诉自己:腿不好,还有手;身子不好活动,还有正常五官,头脑的思维还灵活健康。自己总还可以做些什么吧!他确定自己首先要走下病榻,身体不能走下来,心灵首先要走下来。于是,他靠一台老式收音机。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外语教学,开始学起了俄语。他躺在床上,倾斜着身子,左手托着一块垫板,右手腾空着写作业。一本一公斤左右的俄华大辞典,靠在他的胸前,年长日久,辞典的下半部分几乎被磨烂了。不知不觉中,他挺过了两年的自学生活,广播学校举行结业考试时,破例在王志冲的病榻前设立了考场。
  王志冲拿到了俄语初级结业证书。但他深深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一天,上海市团市委和团区委的同志找上门来,尼”奥斯托洛夫斯基夫人访华逗留上海。想让王志冲参加这一“特殊”的会见。这个意外的消息使王志冲激动不已。那天,他被“搬”到文化广场的一间会客厅。听完报告以后会见时,王志冲把自己的俄语结业证书赠送给了夫人。后来,夫人回国后。给他寄来了一套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照片。
  从此,王志冲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奥氏。每当心情因病疼而沮丧时,文化广场那一幕就会浮现在眼前。
  王志冲的夫人郑懿回忆道,当年奥氏夫人作报告时,她也在场。保尔”柯察金的生命光芒和成长之路,都深深吸引着她激动着她,命运使她不久之后邂逅了王志冲,她冲破世俗种种阻挠,来到王志冲的身边。
  郑懿在病榻前,很认真地对王志冲说:你应该争取下床学走路,你的体质增加了,你就能更进一步地冲出你的小天地。否则,你就会累垮在这小小的病榻上。郑懿买来了木头拐杖,咬着牙把王志冲扶下床。她扶着他学走路,一遍又一遍(由于王志冲的膝关节和髋关节都已僵硬.只有靠踝关节微弱的弹性同时踮起双脚向前一小步一小步地弹跳着走路),每走一步,钻心地疼痛,走十二格楼梯的最初纪录是一小时三十五分钟。到后来竟然只需要几分钟,郑懿和王志冲都欢心地笑了。第一次走出门,走上街头时,王志冲的眼前异常明亮。郑懿眼看着一个奇迹成为现实,她开始思索着另一个奇迹。
  1962年,王志冲和郑懿婚后的收获,除了心爱的女儿。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翻泽著作《第一个劳动日》。这是生活对王志冲最初的肯定。
  郑懿与王志冲结婚时。对婚后生活的艰难是有思想准备的,然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总会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为了家庭,为了王志冲,郑懿离开格致中学,调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小学当老师。在小学里她先后教过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美工,当过多年的班主任。她有繁重的家务,她要照顾好王志冲的饮食起居。郑懿决定嫁给王志冲时.她对妈妈和姐姐们说过:“他需要我,离不开我。”婚后不久,她又对亲人们说:“我也需要他,我也离不开他。”郑懿调到长宁区法华镇路第三小学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后,王志冲也成了郑懿的坚强后盾,使郑懿成了全区图书资料中心组的成员,九个学校片资料组组长。壬志冲还鼓励她写出了《小学教师师资资料室工作之我见》等论文。再后来,又是郑懿这段时间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经验,使郑懿成了王志冲翻译创作的得力助手。
  正当郑懿以其坚强的心支持着王志冲的事业,他们共同开创、共同期盼着更大的收获时,“文革”的风云又一次粉碎了他们的梦想。
  生活逼迫着王志冲。他想去上班。有人问他:“有一分钱掉在地上,你拾得起吗?”这句话如一把利刃插在王志冲的心上。但,王志冲并没有屈服,他买了一辆特别的手摇车,摇上了马路,摇到了工厂。郑懿只有鼓励。尽管王志冲的车在风雨中翻倒过好多次,她只是疼在心里,说出来的总是:“你行,你能行。”王志冲终于争取到了像里弄生产组的老妈妈一样每天挣个七八毛钱工作的机会。
  十年滚打,使王志冲的体魄有了很大的增强,他像一个正常人在外面活动着,然而,精神上的压抑、焦灼、彷徨却越来越剧烈。家庭经济上捉襟见肘,王志冲知道这一切,也知道自己做男人的分量,他终于拿着几本大词典去卖了几个钱。当王志冲把卖得的几张纸币递给郑懿时,郑懿惊讶、愠怒,又转为凄怆,终于低声细语道:“词典和戒指不同,怎么不为往后的需要想想呢。”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与此同时,郑懿已经卖掉了自己的红宝石戒指。王志冲感到一阵悲酸,又一阵温暖。在这样的时刻,郑懿仍然相信有朝一日外语词典对王志冲是有用之物。这件事,给王志冲很大的震动。在这以后的岁月中,他白天上班劳动,晚上挑灯夜战继续他的外语自学。当上海图书馆重新开放时,王志冲又如鱼得水,一次又一次在书海觅宝。不久,他在“文革”后的第一篇译作柬埔寨民间故事《谁是房子的主人》,在《人民日报》的国际版发表,后被《故事会》杂志转载。这时候的郑懿除了繁忙的教学工作以外,也加入到王志冲翻译工作的行列。为王志冲找资料、抄写稿件成了郑懿份内事。1980年他们的新书《犟孩子》问世。这本书的出版距他的第一本译著《第一个劳动日》相距整整18年。虽然当时的稿酬极其微薄,但夫妇俩那份欢畅和激动实在难以形容,他们仿佛迎来了生命的再生。从此以后,新的译著不断问世,简直是“一发而不可收”了。
  那一天。王志冲在图书馆觅到一本俄文版的《活生生的保尔”何察金》,它是奥氏同时代人撰写的回忆录和特写集。记载了那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残疾人的真实生命。王志冲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急切地想把这本书译成中文。白天时间不够,晚上加班翻译。郑懿守在一旁,一边是血压表,一边是温热的夜宵。正是隆冬季节,凭着一股特殊的热情天天笔耕到深夜。第二年春季,20万字的译稿终于在王志冲的笔下译出,又在郑懿的笔下誉清。不久,此书列入华夏出版社的三月风丛书出版了,以后又列入了北京市教育局选编的《青年文库》第三次印刷发行。
  1994年,王志冲出版了《不是神童也成才》自传纪实作品,并列入“红领巾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1995年,王志冲又在病中卧床翻译了27万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版),于1996年出版。
  1997年,是王志冲身体状况最差的一年,但俄罗斯的奥斯特洛夫博物馆寄给他一套最新版本的奥氏作品集,它再一次让王志冲怦然心动,在得到出版社的支持后,他便躺在床上,全力翻译,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完成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交到了出版社。
  这卓有成绩的十多年是王志冲夫妇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着走过来的。要说这其中的艰辛,郑懿要远远胜过王志冲。女人的家务活,男人力气活都落在了郑懿身上。跑邮局、去书店、上图书馆的事儿也由她总揽了;看医生、配药也由郑懿跑进跑出。两次翻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少年版和最新版本时,王志冲工作,郑懿总是静坐在桌边,同步誉写了约60万字的两部译作。在翻译中,尽管人物、情节和场景是他们早已熟知的,但必须译出不同的特色,他们的合作十分默契。有时为一个词的挑选、一句话的安排。真正是“咬文嚼字”。有朋友对王志冲说:“你译书的成绩,有一半要归功于你不谙外语的夫人。”王志冲和郑懿听后只是会心地相视一笑。重残多病的王志冲在郑懿眼里,俨如健全人,对社会有益,对别人有用。正因为如此,不管出书多么艰难,而王志冲始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拥有童心童趣、爱心爱意。这对年逾花甲的夫妇,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精神上是越来越年轻了。
(叶航旧作。原载1998年1月22日《文汇报》)(据《中国出版年鉴”1999》,中国出版年鉴社1999年9月编辑、出版)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