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日记:世界各地孩子在怎样使用互联网?……
世界各地孩子在怎样使用互联网?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下午4时,放学时间。罗大佑的《童年》道出孩子的心声,无论在哪里,他们多半会在心里欢呼:放学啦!
不知不觉间,池塘边的榕树和操场上的秋千已不再是孩子们心之所系。渴望着长大的童年,有了个可以尽情好奇、尽情幻想的地方。透过一面闪着荧光的显示屏,从未走出过加沙地带365平方公里土地的巴勒斯坦男孩亚西尔·扎伊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觉得,外面的孩子可以在湛蓝的天空下尽情玩耍,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像他,困在难民营。
但他不知道,遥远国度不少同龄人主动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靠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了解世界。这个时代的孩子,是成长在网中央,还是“困”在网中央?
对困在现实世界的扎伊姆而言,网络是他寻获自由的门窗。
对网络即生活的李雨琪而言,网络是为她联通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生活必需品。
对爱运动也爱弹吉他的托马斯而言,网络仅仅是一个工具。
对周围大多数同龄人陷于贫困的米坦达而言,网络是他的幸运礼物。
对生活在网络普及环境里的崔喜在而言,网络是他享受亲情的见证。
扎伊姆:打开网络看世界
“又停电了!”现年14岁的扎伊姆抱怨道。好不容易盼到放学,飞奔回家的扎伊姆刚打开电脑拨号上网,家里就停电了。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脸上,一脸无奈。在加沙地带,很多地方每天停电时间超过5小时。“遇到停电,我有时会去找小伙伴,有时会到网吧继续上网,网吧都有自己的发电机,”扎伊姆低声说。
在家排行老四的扎伊姆住在加沙城西靠近海边的沙提难民营。从小到大,他从未离开过加沙地带。是网络,让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对我来说,互联网是一个能突破封锁,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扎伊姆有不少网友,有约旦河西岸的亲戚,也有其他国家的朋友。只要能抢到家里唯一一台电脑,课余他就会和朋友上网聊天。原本不可跨越的距离,瞬间缩短。
不只扎伊姆,对加沙许多孩子来说,互联网是以色列封锁下他们认识加沙以外朋友、了解世界和娱乐的主要方式。屏幕前的稚嫩小脸,满是对自由的渴求与向往。
谈起加沙以外的朋友,扎伊姆说:“我非常羡慕他们。”他常和住在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表哥在网上聊天,他们之间有两年多没见过面。他说:“当我跟表哥穆罕默德视频聊天时,我们就像面对面坐在一起,他跟我讲拉姆安拉什么样、他在学校做什么,我会向他抱怨加沙的生活多困难。”
阳台再简陋,人们也会种上一盆花,房间再狭窄,人们也需要一盏灯。对扎伊姆来说,互联网打开一扇窗,给他带来希望。
李雨琪:想写小说的网络女孩
与扎伊姆一样,家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华裔女孩李雨琪下午4时放学后大部分时间泡在网上。但和生活范围被强制限定在加沙地带的扎伊姆不一样,李雨琪去过中国、日本、墨西哥和加拿大。
每天放学后,李雨琪要在网上“泡”大约4个小时。谈及自己在网上干些什么,她回答:“除了学习、打游戏、与朋友聊天,还有写小说!”
李雨琪的互联网聊天记录里满是由冒号和句号等组成的表情符号,还有不少成人看得懂或看不懂的缩略语。这个活跃在网上的小姑娘学习成绩不错,大部分功课能得到A,还参加了一个学术十项全能小组。学术十项全能是美国中学生组队参与的学术竞赛,竞赛题目从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无所不包。李雨琪利用互联网查找化学方程式、背景知识等资料,同时借助Skype网络工具与小组成员交流。
李雨琪的母亲李力说,女儿放学后大部分时间黏在网上,这样做到底利弊如何,自己作为母亲也拿不准。但拿得准的是,在这个年代,懂得利用网络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你根本离不开它”。
好在女儿成绩好,令家长觉得放心,李力没有过多干预孩子上网。
李雨琪借助MSN、AIM、“脸谱”社交网站等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们保持联系、交换信息,“比如约他们去逛商店、互相串门、邀请参加聚会”。对她而言,互联网是接触新观点、与世界各地朋友建立并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自己的“爱好、兴趣,甚至说话方式都受网络影响”。
“互联网就是我的生活,”李雨琪这样描述网络在她生活中的地位。
托马斯:精彩在网下
秋天的葡萄牙,天气说变就变。住在首都里斯本的11岁男孩托马斯·博尔加·德阿尔迈拉下午4时走出教室不一会,天就下起雨来。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进学习跆拳道的体育馆。
和几乎“活”在网上的李雨琪不同,托马斯的生活显得比较“传统”。他说:“我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但网络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歪着头想了想,他补充说:“我不依赖网络。”说完,他脸上露出笑容。
托马斯是里斯本圣若泽·杜拉马良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他是一名典型的葡萄牙少年,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和音乐,也爱和朋友嬉戏。
“我可没太多时间上网,每天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托马斯细数自己每天的安排,“星期一到星期五,差不多每天放学都有安排。学英语、跆拳道、弹吉他、打水球,回到家,吃吃饭、看看电视,就该睡觉了,哪来那么多时间上网。”
不少和托马斯年纪相仿的葡萄牙儿童每天上网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周末要长一些。由于爱好广泛,托马斯上网的时间比许多同龄人要少。平均下来,他每天上网时间大约半小时。
托马斯从三、四年级开始接触电脑,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不少要通过网络完成。他刚完成一份研究比利时的作业,谷歌和维基百科就帮了他大忙。他说,网络对学习有帮助,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除了学习,托马斯也和同龄人一样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和看视频短片。他有自己的博客。他在博客上和朋友们讨论动画片《火影忍者》里的种种招式。
托马斯的妈妈祖说,自己不可能天天监督儿子,但她相信托马斯。“儿子使用网络对我来说也是件好事,”她说,“很多问题,托马斯可以自己在网上找答案,不必来问我。不过等他再大一点,我希望他去图书馆学习,而不是在网络上,他要知道,网络上的东西不总是真实、有益的。”
米坦达:网络幸运儿
在寄宿学校就读的肯尼亚少年戴维·米坦达或许不那么急切盼望每天下午4时的放学铃声,但却会经常盼着周末回家的日子。原来,家里自己的卧室里,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14岁的米坦达是个幸运儿。在这个贫困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这名个子高高的少年早早拥有了电脑和手机。
米坦达一家住在首都内罗毕东郊。父亲基文比和母亲艾琳是医生。两口子对如何养育儿子各有想法:基文比希望儿子早早体验一下人世艰辛,不要觉得一切都来得如此容易;艾琳则希望尽可能为儿子提供良好物质条件。
一番争执后,两口子还是给儿子买了电脑。米坦达的世界一下子开阔起来。
“我在电脑时代长大,根本想像不出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名早已习惯网络生活的少年说。
米坦达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阅读网络报纸、利用社交网站与朋友联络,眼下他在“脸谱”社交网站拥有250多名好友。
不过,母亲艾琳只在节假日才允许他上网娱乐。平时周末,米坦达虽能随时上网,但不能聊天或玩游戏。
对母亲的规定,米坦达心服口服、认真遵守。他说:“坐在电脑前,一个人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塑造自己,要么毁掉自己。我知道,有些网站包含粗俗信息,对年轻人没什么好处。”
崔喜在:网上有亲情
韩国首都首尔的11岁小学生崔喜在喜欢网络的原因不是游戏,而是网络给他带来的意外喜悦。就在10月,喜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特别喜欢长颈鹿卡通衣,缠着妈妈要买,网络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妈妈在一旁解释说:“要去商店里找一件长颈鹿卡通衣,太难了。幸亏有网上购物,他在旁边选择,我来操作,很简单。”
和米坦达的故乡肯尼亚不一样,首尔互联网非常普及,上网费用极低。喜在谈起网络,没有米坦达那种兴奋,而是就事说事。
喜在在首尔中浪区新贤初等学校念四年级。他说,学校和家里上网很方便,网络让他的生活更为便捷。但下午4点放学后,喜在的网络生活却短得有些“简陋”。他每天只上网半小时左右,主要是做作业。他说:“在网上查资料、做作业,简直太方便了。”喜在喜欢运动,每天都要在学校或家里的楼前玩会球。
新贤初等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大量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室和电脑室有供学生上网的电脑,每周有一次电脑课。学校有自己的网站,各个班级在上面有网页,班级每组织一次活动,班主任便把活动的照片贴上去。
喜在的妈妈说,网络是个好东西,信息应有尽有、网上银行和购物简捷方便,但是网上不少信息没有经过认证查核,真假难辨。还有不良网站,更有百害而无一益。
和托马斯的妈妈一样,喜在的妈妈希望孩子多去图书馆看书。她说,上网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消磨时间,但孩子在网上泡得久了可能养成懒散的习惯,希望他多出门运动、多找朋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zt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