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小解惑:学校成为“屠宰场”的三大诱因…… – 分享日记

情感小解惑:学校成为“屠宰场”的三大诱因……

昨天晚上,妻子一阵狂抓乱喊地从哭泣中醒来,她说梦见女儿所在的学校遭到了一伙歹徒闯进校园乱砍。我能理解妻子的心情,我自己这些天也几乎在惶恐中度过,这种惶恐一直持续了好多天,直到昨天五一放假才稍微好些。

其实,处于惶恐中的又何只我和妻子两个呢?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已经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家长战战兢兢,学校如履薄冰,全社会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尽管已经有多方权威部门出来发表看法和疏导全社会的紧张情绪,声称这些都只是多次偶然事件巧合串联在一起的结果,请家长相信学校和警方的力量,一定能够保证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安全的学习成长环境。但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家长,我怎么就是相信不了这句话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呢?到底这类事件还要发生多少起他们才愿意承认其中的必然性呢?真不知道一个连孩子都保护不了的社会到底还有什么希望可言,事实上我们老百姓看重的并不是你们是怎么说的,而是怎么做的,做的结果如何。如果相关方面无法或者不能对此类事件作出正确客观和全面分析的话,作为一介草根,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愿意在这里贡献出我的智慧和浅薄看法,或许我所列出的以下三大诱因能为你们的堵漏行动提供些参考和帮助。

学校成为“屠宰场”的诱因之一: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防范不力。

恕我直言,暴徒们之所以共同选择学校作为“屠宰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是一个很容易让他们作案成功的地方。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恃无恐选择孩子们下手呢?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学校在对暴力防范方面普通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和不力。

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不外乎两个要求,一个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另一个是让孩子得到较好的教育,而前者是必然的永远不可能被否定的基础,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再好的教育也是一种摆设,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校都普遍犯下了这样一个错误,盲目地追求高升学率和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最基本的人身安全的防护,这样一种现象绝不是个别的,也决不是发生了此类事件的学校单方面存在的,只是它们没有其他学校幸运而已。所以,基于以上,我认为仅仅对发生了类似事件的学校进行处罚是远远不够的,在它们背后的教育主管部门也难辞其咎,它们没有高高在上指挥和处罚别人的权力,要想真正釜底抽薪最大限度地拉起这道最后保障孩子生命安全的防线,就必须把这些官老爷们同样绳之以法!我们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我们必须真正行动起来,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隔靴搔痒似的进行一些表演。

学校成为“屠宰场”的诱因之二:警方的监管不力。

暴徒们共同选择学校作案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发生在学校的群体性事件是最能引起社会骚动最为敏感并且最能引起社会全方位关注的。透过这样一个表象,我们不妨再往深里挖掘下。 不难看出,其实这些暴徒在做出杀戮之前是多少有着一些迹象和前科的。他们大多在一定的时期内有着可疑的行迹,并且出现过其他类似浅显的报复社会的行为。在成长的历程中他们也一定有着和别人不尽相同的人生轨迹,同时极有可能是曾经遭受过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和被社会抛弃过的。而这一切,对于作为老百姓保护神的警方来说,他们理应是在事发之前有所掌握、防范和布控的,真正良好的社会治安光靠堵是不够的,其根本途径还在于随时随地的监管。所以,在此类事件中我们的公安部门很有必要在自己的社会治安职能上进行一下反思,正如医生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治病,其实防病比治病也许重要得多。而公安部门在对社会不良人员和有严重暴力倾向人员的监管上到底在一个什么层次上,我们老百姓不得而知。

学校成为“屠宰场”的诱因之三:社会的宽容度和疏导不够。

在我看来,暴徒们手握屠刀冲向学校只是一种长期积压下来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他们只是把对我们全社会人员的不满全部偏执地一次性地发泄到了柔软和被我们视为未来的孩子们身上了。也许在做出这些行为之前,他们曾经经年累月地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误解、歧视、欺凌和要挟,它们可能具体表现在黑社会对他们的欺凌、白社会对他们的要挟、亲戚家人对他们的误解、邻居朋友对他们的歧视,甚至还包括我们的社会制度对他们的苛刻。总之,我们的社会在宽容和疏导上对其是负有相当大责任的,它不是偶然的一两次,而是普遍的,全方面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上,我们的社会更应该在宽容和共生上作出一些反思,否则再灿烂的文明都只是狭隘的,都是经不起人性检验的。当然我们也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将此类暴力事件从社会的根源上进行疏导,从而真正营造一个和谐的美好社会。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