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感悟:一双借记忆还魂的绣花鞋……
图片来源:百度
“清晨,嘉陵江面涌起大雾,教堂在雾中时隐时现,活像一个幽灵在空中飘来荡去。老清洁工王凯像往日一样用大扫帚清扫附近的路面,忽然发现教堂的小楼上亮着忽闪不定的烛光。为了探个究竟,他放下扫帚,朝教堂走去。教堂内空无一人,东楼在大堂正门内,烛光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王凯走上楼梯,猛一抬头,只见在楼梯口出现一个高大身影,那身影愈来愈大,愈压愈低,这个中国修女头戴黑教巾,两只眼睛露出凶光,脸色惨白,身穿一件黑旗袍,赤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精致的绣花鞋……”
——张宝瑞·《一只绣花鞋》
许多三四十岁的人对这“绣花鞋”并不陌生——他们是读着《一双绣花鞋》的手抄本走过“文革”年代的。
张宝瑞在此基础上,将那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惊险故事收集、整理、加工,把《一只绣花鞋》最诡异的一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这本长篇小说出现在大小书店的时候,人们那由于年深月久而淡忘的记忆被轻轻地唤醒,似乎昨日重现了一般……
特殊的时代有特殊的文学形式。正如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 “文革”10年,单有样板戏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文化需求,于是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
手抄本起源于中国“文革”时期,盛行知青年代,深受当时广大青年男女的喜爱。迫于当时文化禁锢的严峻形势,许多作品均以一种手抄笔记的形式记录再悄悄传阅。故称:手抄本。
据统计,在“文革”期间形形色色的手抄本有100多种。而《一双绣花鞋》因其神秘而恐怖的破案故事,成为了“文革”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手抄本小说。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的创作力量来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一个个说者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故事讲述出来,一个个笔者遵循个人写作的习惯抄录开去。一传十、十传百,口舌相传、字句相抄,同样的一双“鞋”,倒活生生地绣出了数十种花样来。
也好,这一手抄的、反映重庆地下党反特题材的小说——《一双绣花鞋》给当时那些爱故事的人一点“刺激”——让无以名状的“恐怖”悄无声息地接近你……
既然是以民间的口头形式广为流传,人们在传播中免不了加些个人的即兴创作——自是一番的添枝增叶,有那么神奇就那么神奇,极尽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之能事。
这不难理解的,假如大家讲的内容统统千篇一律,这小说哪来的生命力呢?长此以往,故事岂不渐渐式微枯萎、直至消失无形了吗?
听说,一些能言会道的先生,可以把故事讲得一屋子听众的心弦都紧绷起来,神经紧张到一个人走夜路回家也不敢——似乎在无尽的黑暗之中,不知哪里正隐身着一名妖艳的女特务,她脚下穿着的正是那双骇人听闻的绣花鞋……
曾看过一位署名为“水仙”的朋友在其短文《抄书那段日子》中写道: “1974年秋,刚从技校毕业分配到单位的我们被安排在托儿所里住,傍晚以后,小园宁静得只有风,在这得天独厚的隐蔽环境里,手抄本得以顺利完成。我们在宿舍的铁线上拴一股绳子吊下来,用夹子夹住书的中间部分,两人一组,头对着头,一人从头抄,另一人从中间往后抄。每到夜深人静出去小解时,看着黑洞洞的窗子,偶有风吹动没关好的窗子发出砰砰声,联想到书中的画面,立即毛发倒竖尖叫着跑回宿舍去。凡有夜出,我们都要4人相约,返回时院里总有尖叫声、笑声、脚步声,直到嘭的一声把恐惧关在门外,一切才恢复平静。……因为有了《一双绣花鞋》,我枯燥的生活添了不少情趣,每天上班都想着书上的情节,一下班就直奔宿舍去抄书。”
当年的人们在抄书时真是“顺利中带着刺激,神秘中带着恐惧”吗?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春森路26号——这个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成为了那个历史年代留给人们的莫名惊惧,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时至今日,《一双绣花鞋》已是传世的佳作。
瞧,它借着大家的记忆还魂了!
你,注意到了吗?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