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小故事:职业观众已成综艺收视率鲶鱼杀手锏……
职业观众已成综艺收视率鲶鱼杀手锏
关于“职业观众”这个词可能是娱乐圈尤其是综艺节目圈的一个敏感词汇,因为这个词大家都在做却都不愿意承认,纵观发展由来和过程也是市场因素决定产生的,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开始于1997年的《快乐大本营》无意之中的效果,贱贱的开始形成规模于2004年万人空巷的《超级女声》,直至这几年爆发于火得一塌糊涂的、歌唱综艺最高标准《我是歌手》的舞台上,这时电视机前的观众才明白节目现场的观众都是职业观众,都是节目花钱请来的,那些表情,那些哭泣,那些嚎叫,那些凝视,都是职业。
过去进电视台录节目曾是一件稀罕事,为了成为央视综艺节目和春晚的观众有的人甚至不惜为此花钱、托关系,比如春晚常客“笑脸哥”,在这些晚会式综艺节目里观众只能做背景,后来观众被邀请上台和明星一起互动做游戏,台上台下玩游戏的都变成了普通人。此时各类综艺节目蓬勃发展,对观众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电视节目组开始花钱请观众,群众演员充当了第一批职业观众,在观众席填坑并按节目组的要求鼓掌欢呼做出各种表情。随后的这十年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电视综艺节目产业,观众开始职业化。
应该说这时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综艺节目的确需要一些观众配合节目效果保证节目更加逼真,能够煽动现场情绪提高收视率,不再是单单的普通观众凑数的,这时综艺节目精准化和精细化的进步体现。另一方面确实有很多观众愿意从事兼职这一行当,以北京为例,平均每天有超过5000名职业观众坐在全市的二三十个录影棚里,鼓掌、欢呼、大笑、流泪,然后在电视节目录制结束后拿钱走人,节目组每请一位观众平均花费100元左右,这对一些大学生兼职是很有经济帮助,所以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供应!
问题争议的关键是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否违背了节目的底线,是否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真实?笔者认为在如今这个分工更加细化的时代,观众职业化本身是没有错的,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比拼都是为了搏取高收视率,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更高的广告商的冠名赞助费,能够拉来赞助才有成本做出高质量的节目让观众看到娱乐,节目为了提高配合收视率不得不考虑职业观众,这也是实际考量的需要,所以才会制造出类似鲶鱼效应的煽情牌,不知道的观众还以为这个节目有多么打动人心,其实都是用钱买来的泪!
综上,职业观众是综艺搏击的产物,能够使用职业观众这个杀手锏都是时势使然!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