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小驿站:性教育大方走上中学课堂……
中国教育部门正在打破这个东方古老国度千百年来形成的性禁忌传统,开始在部分地区中学开设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课程。
哈尔滨市今年将性知识纳入中学教育计划。此前,中国已有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等十几个城市陆续推出此类教育计划。这些城市都编写了各自的教案或教材,内容涵盖性价值观念、性与性行为、生殖与避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和远离毒品等重点;均采取了易于学生接受领会的轻松、活跃的授课方式―――教师以课堂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关心的性问题。
中学性教育课的开设在上述地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异常热烈的支持和响应。
满足青少年渴望了解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防止出现少女怀孕、性犯罪、人口危机、性病艾滋病流行等社会问题,是促使教育部门在中学开设性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
一项官方调查显示,学校、家庭等主渠道的教育功能未能正常发挥,中学生的性知识80%来自书刊、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易受不正确信息误导。更令人担忧的是,有11%的男生和3%的女生承认曾经由色情场所或途径获取有关性的信息。
教育界人士坦言,虽然中国中学10年前就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但有关性的知识却过于简单、笼统,教师很少能主动、清楚地讲述有关知识,家长们也囿于传统观念,羞于与子女谈论性话题。
北京:展览引来齐声称赞
“月经是什么?”“什么是遗精?”“如何紧急避孕。”15日,京城十多所学校的200多名中学生,在学校组织下,走进设在中山公园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展厅,乐乐呵呵接受性教育,解惑生命的春天。70块展板,300多幅图片、漫画,把人生的秘密充分地展示出来,对人生的花季释疑解惑。几位男生说,看了展览,我们明白了性是什么,心中的秘密可以告诉谁。一位女生说:“我知道了友谊和爱情的界限,知道了什么时候需要看心理医生。”一位女生悄悄告诉记者:“紧急避孕这一版好,教会我们如何保护自己。”来看展览的家长虽不多,但几乎个个感到收获不小。
深圳:从小学生开始抓起
据了解,国内目前性教育开始时间晚,教材陈旧,还没有一部针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教材。由此,深圳有关部门已考虑,利用特区的优势,率全国之先在全国编写全新的性教育教材,对学生的性教育提前到小学高年级开始。
据有关专家介绍,现阶段从事性教育的老师以前主要从事生理卫生教育,还有一部分是校医,因而培训一批合格的性医学教育的教学人员目前也成为开展性教育的当务之急。
对于传媒,专家们指出应引导、宣传、传播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医学。电影、电视以及不适宜青少年观看如“婚姻速配”等节目尽量不要在黄金时段播放,尤其是公开在电视节目中专题讨论(节目现场有一些年轻男女参加)诸如“试婚好还是不好”,“婚前同居对不对”等一些无法定论的问题,最好不要到电视台讨论。
武汉:父母从不与子女谈论
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时,很多家长不知如何做出科学的解答。武汉市计生协会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这说明家庭、学校、社区开展的相关教育仍存在许多空白。
武汉市计生协会“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显示,青少年获得的性知识大都来自黄色书刊、黄色录像、不健康网站、非法服务场所、电话咨询等非正式渠道,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正式渠道几乎从不涉及这一敏感领域。
调查中,当问及“家长在家里是否主动向孩子谈论有关性的知识”时,家长都说不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生,至于孩子是否会向自己提及相关问题,家长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几乎所有家长坦陈,自己也缺乏相关知识,更谈不上教育孩子,很想有机会学习有关内容。而且,家庭缺乏或回避性教育,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
成都:还有家长不知青春期
15日,成都市泡桐树街小学师生们展开的一次“青春期健康教育”不记名问卷调查告一段落。
根据这次215份问卷调查资料表明:约11%的学生不知道男女身体有差别;近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整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8%的学生不敢和家长谈及关于“性”的话题。1.4%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发育问题表现得与娃娃同样不知所措,有的甚至置之不理;近3.4%的家长不知道什么是青春期。
大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都表示,青春期教育最好在五六年级开展,而近半的家长则希望男女分班进行青春期教育。同时,家长也希望多介绍一些关于孩子青春期心理卫生的健康小知识。
首部青少年教育轻喜剧
《孤男寡女》走上荧屏(焦点・链接)
《孤男寡女》乍看片名,你还以为是普通意义上的“孤男”“寡女”吧,其实他(她)们是一群少男少女,更确切地说是一群中学生。年仅25岁的制片人徐乙元小姐如是说。
据悉,《孤》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切入到社会、家庭、教育部门广泛关注而又在实际中处理得很淡薄的话题―青春期的性萌动。性发育期的少男少女们,他(她)们的意念、行动带有极大的非人为的客观主动性,就目前社会的氛围而言,这种主动性是受到很大压抑的,不能顺畅地释放,必然产生一系列让社会、家庭、教育部门担心的问题。
许多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是录像带和黄色卡通
“性教育”是一个很多人羞于提及,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不能回避的问题。计生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很多青少年的性知识“来路不正”,只有5%来自于初中的生理卫生课。学生有关性知识的空白,学校教育这一正规渠道没有去占领,他们就只能从其他一些地方去找寻有关答案了,这些渠道包括录像带、电脑网络,在中学生中一度非常流行的“口袋书”,甚至还有充斥着淫秽画面的黄色卡通。
调查还显示,家长多指望学校来开启学生性知识的大门,多数家长认为和孩子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交流还有一定的障碍,学校应该主动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学校对性教育是怎么做的呢?调查显示,家长把敏感话题的教育让给了学校,学校教育则对来自社会的冲击显得无能为力。不少教师埋怨影视、网络对青少年危害很大。部分老师因此对学生的早恋、早性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有一位男教师说,他绝对不会当面和学生谈论这个问题,太尴尬了。
据了解,现阶段多数学校每学期只安排两次青春期生理卫生课,有的学校虽然很想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教育,但却苦于没有好的教材。一些老师虽然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苦于一是缺少相应的教材;二是如何对讲课时机、讲课的度和量进行把握;三是还不能得到社会普遍的支持。
北京市计生部门指出,从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有关性知识,许多都是错误的,比如性疾病的传播、性疾病的治疗等。某中学一个初三学生说,他是从日本淫秽卡通片里学到什么是“性虐待”和同性性行为的。他还得意洋洋地出示了两张卡通光盘,说这是他的珍藏,里面的“性虐待”方法很全,让人大开眼界。而提起学校的青春期教育课,他似乎很不屑,“讲得不清不楚,而且我早就懂了。”
第一本“性教材”可能今年浮出水面
最近有关部门透露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全国第一本“性教材”有可能在今年浮出水面。深圳在对全市11所中学的7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性”知识调查,并针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后,编写了一套全新的、适用于从小学至高中教学的性知识教材。
专家认为,编写教材的必要性之一是目前少年的普遍“早熟”。据调查,中国青少年目前性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70年代提前了四至五岁,婚前性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一个由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青春健康”项目,正在北京、天津、广州等12个中心城市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21岁的年轻人中79%有过婚前性行为,在农村地区该比例则超过80%,婚前性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李教授称,目前出现孩子性知识贫乏和性恐慌意识现象,一是性教育开展得太晚,一般是初中开始,相对孩子早熟来说显得滞后;一是性教育开展得不够“透”,眼下中学的性教育课本内容陈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成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有中学生戏称:“我们知道的老师就教,我们想知道的老师却不教。”
对于这种情况,专家认为,性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接种疫苗”工程,所以性教育应从小学开始,由此,深圳有关部门已考虑利用特区的优势,率全国之先在全国编写全新的性教育教材,对学生的性教育提前到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据《北京晚报》
性教育,家长急需补课
据报道,今年杭州市有些学校欲在初一开设性教育课,没想到遭到不少家长的强烈反对,从而引发了一场性教育的大讨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绝不能知道这种事情,有的认为这种事不必专门开课,无师自通,长大了自然就会懂。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在初一开展性教育无疑是在教唆孩子关注这种事,学坏。家长视性教育为“洪水猛兽”,谈性色变,又谈何对孩子的性教育呢?
在一项对50名有着高等学历人员的调查中,居然有42%的人认为“性”纯粹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42%的人认为只要两厢情愿,就可以发生性关系。62%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渠道的性教育,尚有12%的人对性知识一无所知。这表明我们的大部分已经成为父母,或者将要成为父母的成年人,性知识是相当贫乏的,对性的认识也存在严重的误区。
据悉,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性”知识不足5%。这说明,大部分家庭在处理性这个问题上对孩子是封闭的。即使有家长决定与孩子沟通,怎么启齿,讲到什么程度,全无把握。一位父亲说:每次我坐下来想跟儿子谈谈性的问题,但每次都是欲言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