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小驿站:大学生们的性秘密……
公开谈性不容易
陆建良,杭州师范学院下沙分院政治经济学大三学生,个子不高,文静清秀,戴一副细边的眼镜。刚见面时,记者真有点不相信,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有点腼腆的小伙子经常要在同学中讲“什么是性”、“应该怎样面对男/女友提出的性要求”等问题。
陆建良是杭师院青春健康志愿者协会的二期成员,偶尔也担任培训工作。他和他的伙伴一直自发地在进行“同伴教育”,宣讲性知识。
刚开始进行“同伴教育”时,碰到了意料之中的阻力。陆建良说,毕竟,十几个20出头的姑娘、小伙子公开谈“性”,多少有些困难。
他回忆,在最初的一次培训中,一位女生“愤然离席”,她说,受不了听到那么多的性用语。大多数协会的骨干都遇到过同学的不理解,甚至一些风言风语,“他们可能不会当着我们的面说什么,但是我们能从他们‘诡异’的笑容里读出一些不友好的东西”。
同伴教育让人畅所欲言
“我们从前的性教育简直是一片空白,高中时的生理课,老师只让我们自己看书,大学里没有性教育课程,所以对性话题几乎都有一种‘天生’的回避倾向。”
22岁的文静女生岳晓曲感受颇深地说,“自从学校开展同伴教育后,宿舍卧谈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了,公开健康地谈论性的话题,获得科学的生理知识,而不是自己从网上或是小说里获取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性知识。”
“年轻人哪个没有过性冲动?但如果由老师站在那里讲这种课程,我们会很不好意思去听,有疑问也不敢讲。同伴教育好就好在它是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一男生这样说。
在尊重、平等中唤起共鸣
一般来说,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由其中一人或数人(经过培训)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唤起共鸣,往往能达到一定效果。这就是“同伴教育”的优势。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中国的性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大致经历了禁忌、恐慌和理性三个阶段。
在禁忌阶段,性教育和防艾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那么可怜的一星半点的知识,人们也都心照不宣地讳莫如深。在恐慌阶段,鉴于性病、艾滋病在局部地区和高危人群中持续高发,有人内心充满了极度的惊惧,有人对患者投以鄙薄、歧视和敌意的目光。
事实证明,禁忌和恐慌不利于社会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从前几年开始,一些地方在公共场所公开发放安全套,现在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云南等地都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这标志着中国的性教育和防艾教育进入了理性阶段。
性教育和防艾教育,不应该是成年人单方面给未成年人“灌输”什么东西,而是要通过交流、讨论、游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在彼此尊重、平等参与的过程中交换信息,唤起共鸣,改变态度,寻找解决的办法。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