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小课堂: 要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这一时期身心发展快,可塑性很大,接受能力强,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指出:“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孩子与人交往对他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儿童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交往关系:即亲子交往关系、同龄人交往关系、师生交往关系。据我们在儿童人际交往关系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其中最多的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一、儿童人际交往的现状
1.儿童对人际交往的认识。第一,儿童大多愿意与同龄人交往;第二,与同龄人交往的快乐要双方共同营造,但对交往时间少、出现冲突和误解表示苦恼;第三,要求家长帮助、指导交往,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
1愿不愿意与人交往。愿与人交往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1.9%,也有的想与人交往,但或因自己私心重,或因待人欠和善,或因自负等未能被对方接纳;也有极少数由于胆小,由于过分挑剔,由于优越感不愿与人交往,如一位初一女生,整整一学期只与邻座讲过几句话。
2喜欢与谁交往。以喜欢与同学交往为主,有位初二女生说:“和同学在一起,可以谈心里话,可以得到家里得不到的快乐”;其次是与父母交往,再次是老师、亲戚等。
3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喜欢与能力相等的人交往的较多,占69.8%;喜欢与比自己年龄大些、能力强些的人交往的分别占16.8%与20%;也有的说要交学习上能帮助自己的人;愿交能善意指出自己缺点并真诚帮助改进的人;要交不欺侮人,不讲脏话的人;要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也有要交一起去吃小吃、互送玩具的人。
4与人交往的感受。交往得顺利时有欢乐,闹矛盾时有烦恼。“但矛盾一旦解决,会增进友谊,获得更大快乐”;交往是双方面的事,“自己首先要尊重对方,对别人要忠实”,“当我们之间发生冲突时,我应主动心平气和地解决”。
2.家长对孩子交往所持的态度与教育方法。正确的观点―交往是孩子成长与将来生活所必须的,父母有责任培养;要交品行好的、真诚待人的朋友;与同龄人互相帮助与促进。非正确观点―交往是天赋的,长大了自然学会了;交友首先要防止学坏,还是少接触为妙。
1所持的态度大致可分为:教育鼓励型:能对孩子交往予以指点、关照的占45%,鼓励的占22%。他们认为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从小培养对将来有好处;控制、限制型,占28%。这类家长担心孩子交往中受人欺侮、学坏、影响学习;反对或放任型占5%。
2家长教孩子选择交往者的条件与要求,主要有:要品学兼优,对自己孩子有所帮助;学习成绩差些不要紧,品德一定要好;可以接纳品行较差的同学,关键在于教育自己的孩子明辨是非,碰到对方不文明,要晓之以理,帮助对方。
3家长教育孩子与人交往的原则,主要有:要谦让,团结友爱;发生矛盾要讲道理;学会保护自己;“若有人打你,你就打还他,否则没面子。”“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4家长处理孩子与人交往中的矛盾的方法,主要有:了解真相,分清是非,不直接干预,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双方各有不对的地方,首先应教育自己的孩子;责怪对方及家长,怪别人没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3.教师的观点。家长在孩子人际交往中应起主导作用。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首任专职的、个别指导的教师。教师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全班同学的,它要协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及时沟通,才能达到共同目的。
杭州市邮电路小学校长说: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孩子交往的心理、生理要求,支持他参加适合年龄特点的交往活动;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交往信息,并教给他们交往的一些方法,教会他们与别人相处;家长还要以身作则,文明处事,不带孩子参加不适当的交往活动;另外,家长要注意和学校的配合,形成合力,教子成人。一位多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优秀教师认为:家长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友心态与心理品质;要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因为人是通过活动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只有参加活动才构成交往;要帮助他们辨析疏导。对于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就要帮其分析利害;要帮助创设友好氛围。如孩子间产生误会,一味指责自己孩子或别人孩子都不利于教育,应当了解情况后创造良好气氛;要增强自身修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是最有说服力的楷模。
二、儿童人际交往的困惑
1.无私互助与有偿帮助孰是孰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钱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有偿服务”也出现在处于学龄期的儿童之间的交往中。1998年4月,杭州某小学曾引发一场“五角钱风波”。一位帮助同学“小枫”解题的女生“小莺”收受了五角钱的“劳务费”,随后学校引发了一场讨论。正方学生说:“市场经济中劳动应该有报酬,因为它代表一定的价值。”反方学生说:“这个世界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父母、对朋友的爱。”“同学之间帮助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真诚善良不求索取是同学中应该弘扬的精神。如果帮助同学也要用金钱交换,那么小莺今后有困难,而身边又没带钱的话,又有谁会愿意帮助她呢?小莺如果帮了人,又不收钱,小枫会记住这种友情,这才是最珍贵的。”对此,家长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我们这一代受的是诚实善良、乐于助人的教育,但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已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更注重实用,我们的传统观念正受到冲击。另一种认为:“这钱应该收。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德也在发展,我们提倡的美德应符合当代生活潮流;劳动必有所得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同学间以钱为手段帮助困难,不必大惊小怪。”
2.团结友爱与校园暴力相矛盾。
我国的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都有“友爱同学、平等待人”、“不骂人、不打架”等要求,学校老师和广大家长也都要求学生孩子要用爱心对待同伴。但是从孩子出现伙伴交往关系起,就会有“欺负人”或“受欺负”的事发生,这时教师与家长就应正确对待、正面引导,如果家长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路去教孩子,老师亦采取不闻不管态度的话,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期后,心理行为处于不稳定期,就会频发打架、骂人现象,最后必然导致出现“校园犯罪”。一位资深教师就孩子之间“争吵”、“打斗”现象表明了看法:“其实孩子这种打斗不存在功利性与敌意,只是在这一过程中磨合,逐渐学会交往。”《中国初中生报》曾以“上学路上安全否”为题进行调查在7000份有效问卷中,在回答“你被欺负后怎么办”时,59.8%的同学选“找老师”、“告诉家长”,但上述办法“得不到满意解决”的占81%,于是有的选择“忍”的办法,有的则选择“找人报复”的办法。
3.以自我为中心―易,分享别人快乐―难。
在问卷中有同学反映:“假如有两位要好的同学,一个叫我到外面去玩,一个叫我到他家去玩,若依其中一位,另一位就不同我好了。”这种情况很有普遍意义。本来,在好朋友之间,他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我”应该表示理解,但往往很难做到。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一位教授说:由于这些孩子在家中是“太阳”、“中心”,父母围着他们转,到了学校,“太阳”碰“太阳”,“中心”遇“中心”,必然产生摩擦与矛盾。这个“只愿他人顺从自己的意志,不愿分享他人的快乐”的问题是同龄人交往中遇到的典型的心理教育问题。杭州大成学校曾设计了“与同学分享快乐”的心理训练课,让孩子们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向同学讲述自己一件快乐的事,同时也认真倾听别人的快乐事,欣赏别人;还布置了“观察与记录本周内父母最开心的一件事,学着分享他们的快乐”,孩子们得到了心灵的体验。
三、儿童人际交往对策性建议
1.家长要充分认识儿童人际交往活动的意义,并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少儿同龄人交往关系中,首先应该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如“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天赋的,不能靠培养”,“现在不必多花精力去考虑人际关系”等等错误的认识,家长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去帮助,以自身的榜样去示范。在家庭内,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除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外,还在学习、生活的需要、情感的需求过程中进行着亲子交往。尤应指出的是:肩负孩子交往指导主要责任的家长,其亲子关系融洽与否,也是“交往技能”指导效果好坏的关键。
其次,家长应该端正态度,正确处理儿童交往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如对孩子间的“有偿帮助”问题,应当认识到无论何种社会,除了经济行为,人还有大量的非经济行为,亲情与友爱是比商品交易更重要的东西;如对“友爱与暴力”问题,还是应正面教育为主,让少儿学会自己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杜绝“动武”现象;如对“任性独尊与合群共处”问题,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良好的交往心态。
第三,要提高自身素质,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人际关系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在交往中的思想、功利、态度、方法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自身素质过硬,再多学习科学知识,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2.鼓励少年儿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
近年来,中小学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进行了“假日小队”、“手拉手结对子”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学会交往,升华爱心。杭州西子业余学校在1998年1月组织了有文艺特长的30多位孩子到临安革命老区“送文化下乡”,让每个孩子与山里娃结对、互赠纪念品、了解农村生活、建立友谊、互帮互学。这样做一是献了爱心,农村生活艰苦,信息不灵,孩子们常寄一些书刊到农村,并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在实践中体会“无私帮助”的快乐;二是学会交往常识,比如文明的言行、谦恭的待人态度,尊敬对方家长,关心农事活动;三是锻炼了交往能力,有的孩子平时害羞不敢与外人交流,但在特定环境下,自己解决了平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3.新闻媒介要多从正面引导少儿交往,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交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在的孩子可以从电视、电话、电脑等媒介多角度、多层次,超越时空地了解社会信息。这样,大到国家领导人的对外交往,小到少儿之间的日常交往,都可以了解、学习。新闻媒介要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正面引导交往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