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小动态:300家长学习走进“孩子的心”……
关于孩子学习
■孩子学习的动力通常来自于学习的快乐,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吧!
关于孩子上网
■情感关怀多一点,孩子上网倾向就会少一点。
关于和孩子的沟通
■不要追求孩子“无话不说”,让他们保留一点自己的秘密吧。
昨晚7时许,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游永恒来到本报,献上了一场关于“孩子的心―――青春期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分析”的精彩讲座。家长们不时发出一声声感叹,或点头、或微笑,跟随着专家走进“孩子的心”。由于参加讲座的约三百名家长中,很多人都带着孩子来参加,这次讲座顿时变成了一个“另类家长会”。
“郁闷”成了幽默开场白
“现在的大学生说得最多的词语是什么?”游教授以一个奇特的提问开始了他的讲座。大家正疑惑,游教授已给出了答案:“郁闷!”话音刚落,不少感同身受的家长立刻点头称是。游教授说,这说明很多青少年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没有兴趣,是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表现。这幽默的开场白,顿时吸引了大家的兴趣。游教授将原本复杂难懂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和概念,化作大家身边最常见的、活生生的事例,让家长们听得频频点头。
案例分析家长听得更明白
在谈到很多心理问题时,游教授采取了举案例的方式:他朋友的儿子一次考试得了91分,高兴地跑回来传递“喜讯”。谁知朋友反而问儿子:“人家××怎么考了98分?”朋友的儿子脸上顿时“晴转阴”。游教授说,这种教育方式会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他还举例批驳了那种“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的错误观点。他幽默地说,成绩好的孩子,打篮球是全面发展;但成绩差的孩子打篮球却变成了贪玩。
游教授平易亲切的讲座方式让不少在座的孩子纷纷卸下了“心理包袱”。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乐山女中学生鼓起勇气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游教授当即给这名女中学生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学习沟通方法家长热情高
游教授不久前刚从美国访问回来,正好利用此次讲座向在场的家长们倾囊相授。
“其实在与子女交流上,中国的家长并不亚于美国的家长。问题是,中国家长往往只重视‘交流’学习,而忽视了情感等方面的其他交流。”游教授说,很多父母,一说到交流,那就是“最近的学习成绩还好吧”这样的话,这种话一说出来就会遭到孩子的抵触。但在美国,很多家长都很会选择交流的方式和时机。比如说,先和孩子谈谈孩子关心的篮球比赛,营造出一种和谐欢快的氛围。然后再适时地和他们谈点学习上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一些。游教授话音刚落,一位父亲立刻点了点头,手上的笔又动了起来。
心理故事一
王林(化名)今年13岁,正念初一的她喜欢跳舞、玩篮球。但从她的嘴里却不时冒出“我想自杀”之类的话,年纪小小的女孩为何会有这样的念头呢?
王林说,是她的妈妈让她感到无奈和伤心,“我现在根本不想和妈妈谈心”,妈妈常常骂她,而且骂起来特别伤人。不爱收拾房间,上网打QQ玩游戏等等,妈妈都会唠叨和干涉。王林说,时间长了,母女俩的矛盾已经“无法化解”。王林有心事都会跟爸爸讲,不会讲大道理的爸爸像朋友一样跟女儿聊天,王林很接受爸爸这样的方式。
专家点评
游永恒:这对母女都需要做心理指导。孩子能跟爸爸沟通,说明她没有人格沟通障碍,只需要跟她好好做一下指导就可以了。从妈妈和女儿的表现看来,改变两人的互动方式很重要,双方都需要做调整。
心理故事二
黄女士是一位继母,女儿马上就要上小学四年级了。黄女士说,由于是离异家庭,刚开始,女儿非常排斥她。经过磨合,现在的关系比以前好多了。黄女士想听听老师的意见,把这种关系维护得更好。不过,黄女士的丈夫比较担心的是,每个周末,女儿的生母都会把女儿接到双流农村去,他担心那里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专家点评
游永恒:再婚后的夫妻双方一定要和谐,这对孩子原来的心理创伤是一个最大的抚慰;要尽可能地接纳这个孩子;没有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另一方也要经常和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点情感关怀。
父亲有危机意识是好的,但他不要贸然妨碍孩子和生母的交流,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