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小动态:暑假“变脸”折射家庭教育缺位…… – 分享日记

资讯小动态:暑假“变脸”折射家庭教育缺位……

暑假,原本应是孩子们摆脱学业压力、尽情嬉笑玩耍的休整期,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多数孩子仍然身背沉重的书包,穿梭在不同的培训班和补习课堂之间,并连连喊“累”。不知不觉中,暑假何以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暑假“变脸”直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本应让孩子脸上洋溢着快乐笑容的暑假,何以让孩子发出“没意思”、“还不如不放假”等无可奈何的抱怨呢?

多年研究教育问题的专家熊丙奇教授表示:暑假“变脸”的“元凶”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教育资源不均衡下,学生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信奉“惟分数论”的恶性循环--没有好的分数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不能被好的中学录取,上不了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了好的大学就不能找到好工作……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对于暑假没能给孩子更多空间玩耍,家长也深感无奈。筠筠妈妈的担忧代表着大多数家长的心态。她对记者说:“孩子暑假很累,心疼归心疼,但看着周围同事的孩子暑假都在上补习班,自己孩子如果不上,总觉得落后了,目前好学校门槛都很高,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现在不好好多学一点,以后怎么比得过人家?再说,要进好学校,有一定特长的孩子,在竞争中就能掌握主动权。”

陈小文表示:暑期家长“增负”现象值得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学校坚持对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做“减法”,也必将遭遇家长的“加法”。原因很简单:家长觉得“减负”“减”得不踏实!

据《2005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减负”以来,95.42%的教师和学校基本上没有要求或为学生代购习题集、练习册等资料,而38.22%的中小学生则不同程度参加有偿家教,其中61.91%的学生是家长被迫参加的。

陈小文说,暑假被异化为“第三学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少辅导班、培训班已成产业,为了占据市场空间,辅导班在宣传时一味夸大对孩子有利的一面,而忽略尊重孩子意愿、培养孩子兴趣等另外方面。

缺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熊丙奇教授表示,暑假“变脸”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位。

他说,现代家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孩子整个生活的节奏都围绕着“学习”展开,“家校合一”模式的家庭教育,导致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被异化成了赤裸裸的“学习关系”。如此一来,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结构被完全破坏。

陈小文也指出,家庭教育本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比如,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调节心理压力……而现在,大多数家庭已异化为“第三课堂”,家庭教育本应承担的感化、调节作用正面临“缩水”。

熊丙奇还表示,在家庭教育缺位的同时,暑假“变脸”还反映出社会教育的缺位。

现代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串联”式居住模式,邻里间的关系相对冷漠,人际联系减弱。以往,假期里将孩子暂寄在邻居家,或三五成群让孩子一起玩耍的模式一去不复返,而将孩子一人留在家里,安全隐患多。众多家长考虑再三,觉得将孩子送去培训班不失为上策,容易忽视孩子的假期需求。

熊丙奇还说,目前社区资源向老年人倾斜的趋势比较明显,社区资源未能做到对青少年全开放,也没能很好地组织社会团体为青少年服务,孩子们从此失去了一大块社区暑假阵地。

熊丙奇表示:暑假“变脸”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让暑假恢复轻松面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