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小动态:当校园暴力离我们越来越近………… – 分享日记

资讯小动态:当校园暴力离我们越来越近…………

编者按:随手点开网页、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就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令人费解、让人心寒。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社会应该怎样来面对?“雏鹰网络校园论坛”给你畅谈自己想法的空间!

对校园暴力说“不”!

最近在网上和报刊上连续看到多起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暴力事件,性质相当严重,令人触目惊心。眼看3月26日――“全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日”就快到了,笔者不禁产生许多感慨。以下是近期抄录的一些校园暴力案件。

案例一:6少女在宿舍扒光同校女生衣服用烟头烫其乳房

2004年12月31日,《法制晚报》报道:因为心里不爽,6名未满18岁的职高女生竟然通过扒光衣服用烟头烫、往嘴里弹烟灰、逼人吃烟头等方式对一名女生凌辱殴打了4个多小时。

案例二:17岁技校生残杀舍友曾向老师借钱买刀

商洛技校2004级新生许琳杀害舍友郭某和于某后出逃,2004年11月5日凌晨,潜逃了3天的许琳被商州警方从其亲戚家抓获。

案例三:“心急”老师恨铁不成钢用笔划破学生脸

2005年1月11日《当代生活报》消息,南宁桂宁小学学生小聪化名,脸上被老师划了五六道口子,划痕清晰,主要集中在左眼外侧的太阳穴和脑门上。事件的起因是因小聪在早读时玩耍,“恨铁不成钢”的数学老师为了让他警醒,用圆珠笔在他脸上画熊猫眼所致。

“3月26日”早就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日”,近日,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又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可是校园暴力案件却有增无减。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施暴在前,学生想要对抗在后,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吧!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校园“冷暴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其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师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三、暴力文化误导是产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有报道显示:校园暴力犯罪呈现出团伙化、暴力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特点。他们作案前有预谋,整个过程之周全、手段之残忍,让成年人都叹为观止。他们是从哪儿学到这些“知识”的?答案出乎意料又不出所料:正是一些小说和影视剧甚至是新闻报道教会了青少年如何犯罪!一些出版物甚至某些新闻报道,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将犯罪分子的犯罪过程描写得格外详尽。什么手段、什么药物、案后现场如何清理……应有尽有,一清二楚。

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

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一些无良的书商,把漫画化了的暴力书一本本地塞给孩子们;一些无知的影视制片人,把神化了的暴力英雄包装成偶像一个个贩卖给孩子们;一些无耻的游戏开发商,把虚拟了的血腥暴力制成游戏碟一张张地推销给孩子们。现在的孩子,看到了太多的枪杀、武打的暴力场面,而当看得太多时,神经就麻木了,再血腥的场面也会习以为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就有可能做出类似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还不以为然。

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对部分影视作品或书籍中所宣扬的江湖义气、以暴制暴和暴力英雄不能正确认识,而是错误地认为,暴力英雄是无所不能的,江湖义气是可歌可泣的,黑帮英雄才是社会的强者。所以他们往往先好奇、再崇拜,然后去模仿。这样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就被无限放大了。如前段时间台湾电视剧《斗鱼》播出后,剧中主人公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被广大中学生争相效仿。一时间,校园暴力行为剧增。

四、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又一重要原因

校园暴力表面看似是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据有关部门调查,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独生子女又占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就是小皇帝,得到太多的宠爱而又缺少管束,刁蛮专横、唯我独尊。这正是攻击性性格形成的重要心理依据。

五、学校的应试教育也让一些青少年走上了施暴之路

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形成的培养。应试教育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试以暴力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

校园暴力给学生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且长久的。铲除校园暴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争取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安全教育

对校园的安全问题,有关部门都相当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全国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他强调,学校安全事件和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是学校管理和安全工作很不到位。他要求学校要建立和严格执行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日前,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也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有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和专门的政策法规,学校还要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虽然相当长时间以来,这些教育都被作为校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普及,但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说教模式使这些教育内容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校的安全教育可针对流行趋势和当前的发展现状,融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新颖的形式。如用反暴力的偶像示范,学生可能会乐于接受。

现在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负刑事责任。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未成年人受到法律保护,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以后,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可比照刑法对成年人犯罪的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14岁起,行为越轨便将承担刑事法律责任,随便使用暴力更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学生遇到校园暴力,千万不能因害怕而忍气吞声。越是沉默越会助长施暴者的淫威,招来更多的伤害。应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二、教育孩子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这一事实很易使他们产生“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以致现在的孩子们不但漠视动物和他人的生命,甚至漠视自己的生命。针对这点,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知识的传授。这既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使学生对他人的生命重怀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我们还应该教导孩子们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懂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应该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应该是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只要让孩子懂得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他们对暴力的危害就会有新的理解。

三、加强师德建设,消除校园“冷暴力”

目前,法律法规在对待老师的“冷暴力”上还显得相当苍白,但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关注校园“冷暴力”问题了。各地学校也从加强师德建设入手,尽力消除校园“冷暴力”。

南宁市教育局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时,明确规定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挟和歧视学生,更不能有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罚”学生的行为。要求老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冷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些做法无疑将会对消除校园“冷暴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清查影视节目和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

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实际上,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分类,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现阶段,这种状况应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条文,对电影电视作品进行分类,并推广至网络媒体、电子游戏和书报杂志,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定期彻底清查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净化孩子们的视听,切忌让未成年人接触带有暴力行为的文化。

五、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犯罪预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行为规范是从小养成的。如果从小过多地沾染暴力文化,形成对暴力的麻木,对生命的漠视,或者家长过度溺爱或打骂,形成骄纵或暴力人格,到青春期,一旦有实施暴力的能力和诱因,就很可能造成犯罪。所以说防范青少年犯罪必须从小做起,预防得越早,减少犯罪的难度就越低。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包括体育、娱乐在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