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日记:《洋妞到我家》:道出中产阶级家庭的尴尬……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市家庭整体条件也大都步入中产阶级水平,然而不断丰裕的物质生活让这些家庭对下一代的培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出走”还是“留守”让中产阶级的家长们犯了两难。
“国外的一切都是美好,国内的一切都是鸡肋”的想法,让这些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节衣缩食的攒钱、游走,让孩子参加各种英语班、培训班,最终的目的就是出国。他们以为只有出国才会有出路,留住国内只能吃着地沟油、消费着过期变质的食物、面对着各种各样巨大的生活压力。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窘境,也是中产阶级的尴尬,因为有能力才会有想法,如果像那些为了生计还在挣扎的农村家庭,他们不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有学上,长大后能逃离农村。
说实话,在听说《洋妞到我家》的片名时,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极为有限,因为家庭生活题材的影片通常都是那个样儿,没有什么新意。电影一开始就从洋妞来到中国家庭展开剧情,用影像营造出中国现代都市蓬勃发展的典型环境,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年夫妇之间,以及他们与洋妞之间围绕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孩子的分歧等展开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融合互补,极其富有观赏性,让人在笑中含泪,在愉悦地接受中思考。影片看完,不能用片名代替影片本质的想法在笔者心中升起,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影片,并强烈建议正在为孩子教育发愁并游离的家长们一定要走进影院去看,因为影片会给你一些参照,会给你一些反思。
随着剧情发展,包括主人公在内的大部分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出去”,而国外大批的年轻人想走近中国,所以有了影片中“互惠生”的概念。正是因为这位哥伦比亚的女孩,改变的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传统教育观念,从而让我们陷入了深度的反省。影片通过于西方文化理念进行非常理性对待,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了真正的“互惠”。
该片的宣传定位是家庭喜剧,而且在嘻哈笑闹后留下的全是回味,如同醇香的美酒入口后久久不能散去,令人回味悠长。《洋妞到我家》在轻松表层的生活情节之下,用中国观众易于接受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认真反思当下中国人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道出了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尴尬。
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五岁的孩子还不会摘鱼刺、吐骨头?这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让徐帆警醒并改变固有的方式和想法,其实也在告诫所有的家长,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众多明星的客串加盟也让这部影片有了更多的惊喜,孙红雷最后读的那封信其实是读给所有面临家庭教育尴尬境地的家长们的,意味深长。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