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日记:《失孤》:为刘德华大爱点赞 为雷泽宽而动容……
任何影视作品,都必须依托社会事件和热点才会有感染力,当打拐题材搬上银幕,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从《亲爱的》到《失孤》,如果是说艺术来自于生活,那么生活就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的鲜活。电影运用光影,向人们传诉这一问题,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失孤》中诠释了两种“失去”,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因被拐卖而失去父母,这两种失去在刘德华和井柏然的精彩演出下都显得那么的锥心刺骨。同样是打拐题材,电影却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失去孩子的父母固然可怜,那寻找父母的孩子呢?失去的往往就是最孤独的人生!孤独的人生注定会有一次锥心刺骨的失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雷泽宽,普普通通而又坚强善良的农民,有着简单而又幸福家庭天有不测风云,儿子两岁那年被可憎的人贩拐卖了。从此,他踏上了漫长的寻子路。跋山涉水大半个中国,伴随的是饥寒交迫的肉体以及一次次从希望变为失望的折磨。但,他从未有过动摇,未有过放弃——“15年了,只有在路上才感觉自己是个父亲。”如果你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成长经历,单就这一句话,你的内心就会为之震撼。做父亲不易,做一个丢失孩子的父亲更不易,做一个找寻孩子15年一直在路上的父亲就更加不易。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散。电影里,树很绿,草很新,山很青。但天都很灰。抓住摩托的手好像一松开,希望就没了,满是竹子的铁索桥好像走一遍,记忆就空白了,他没有失孤,他不是失孤,可这却是最空白的希望。但满眼的绿色,似乎在导演的镜头下,对雷泽宽是一种希望,对全社会走失孩子的父母,离开父母的孩子都是一种希望,这样希望在,就有走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电影的视角与《亲爱的》不同,前者只是一味的找,并靠“找”来推倒剧情,让观众感动;而《失孤》用两种“失去”相互对照,从而达到失去孩子的父母和离开父母的孩子这种群体的众生相,为观众呈现一个全方位的视角。这样的题材电影,不论电影本身的呈现如何,就以它当初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一种人世间反射。
单凭此片,笔者更加大爱刘德华,一以贯之的勤奋和努力,用心的诠释着一个寻子父亲的落魄角色,他就是最普通的中国农民在失去自己儿子后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他不是在演绎,他就是雷泽宽。片中有两个情景让人最为感动,一是他在海里捞摩托的那种不放手;其二就是当井柏然找到亲生父母而他先是微笑祝福,随后众人离去只留下孤独的他委屈痛苦,因为他不知道寻找的路该走向何方。当你看到这样的故事和情景,你一定会恨死那些人贩子,呼吁买孩子一方与拐卖方一同入刑,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体会失去后的那种锥心刺骨,今晚为刘德华感动,也为雷泽宽而动容。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