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小小说:《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谈谈气质的养成…… – 分享日记

情感小小说:《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谈谈气质的养成……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谈谈气质的养成

在《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私塾学堂的王大智先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有比较健康挺拔、自内而外的行为举止与气质,先生的标准是“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这也被认为是古人修习身心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弟子规中对此也有自己的描述,即: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为了帮助学堂的孩子们戒掉身上的不良举止习惯,王先生以唐朝政治家张九龄为例来说明健康向上的气质是多么重要,又是因何而来。

他说,唐朝著名诗人叫张九龄,他也是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朝廷时,还不算是重要的人物。每次朝廷聚会的时候,皇帝都要对他多看几眼,就是因为他的把自身的修养延续到了外表,表情端正,器宇轩昂,让人过目不忘。

孩子们听到这里,自然是议论纷纷,多数人以为先生的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外形的重要,难道真是站得直也能当官?

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张九龄他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比如张九龄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

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将安禄山斩首。唐玄宗却没有批准,将安禄山释放,最终酿成大祸。

综上可见,王先生对张九龄的推崇重点就在于张九龄把“自身的修养延续到了外表”,这种由内而外的喷发,才是关注的重点。就以上两例来看,张九龄敢于进谏,不畏权贵,舍生忘死,同时,张九龄还兼顾识人之慧眼,能够看透奸狡之徒,可见,他是有智慧的义士,同时又不是粗野莽夫!这应该跟他的学识和日常修为的养成关系很大。

由此可见,有博学的储备才能有卓越的智慧,有坚定的正气,才能有果敢的抉择和勇气,而这最后都会转变为决心,处事稳重,而又不失机敏,最终外化为人物的气质。

作为小孩子而言,坏的习惯的养成,则是坏的气质的必然诱因。所以,要想养成好的气质,自然先要从学识的充实和内心志气的坚定开始。

传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黄帝问天师岐伯,为什么过去的人能够活得很长,而且能保持身体不衰老。岐伯是这么回答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通过各种不同的健身方式和方法进行保健,吃喝东西都要有节制,同时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矩,不胡来,不透支。然后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他的意思就是说,生活要有规律,内部要提升正气,然后可以阴阳调和,方能长寿。这里的意思也是说,好的气质的养成,首先是好的习惯和内心的正气,这是形式与内部基调双重作用的结果啊!

在《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王先生就属于形正、神也正的楷模。比如在《抖腿会传染》这一集中,王老师用自己的牺牲激发起孩子们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然后适时地让他们明白,导致他们养成了坏的习惯的,正是懒散的学习态度、盲目跟风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学习过的东西并不能消化和运动的学习现状。正是在王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每个孩子都获得了强烈的心灵冲击,在身心各方面得到了充实,培养出健康挺拔,由内而外都积极向上的正确生活、学习态度和良好气质。

(推荐)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