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日记:财富随笔:感叹“江南第一古镇”……
感叹“江南第一古镇”
太太家住“江南第一古镇”——梅村,1988年的冬天,第一次随太太去她的老家。刚刚下过一场雪,雪中的小镇给人的感觉是古老、恬静,甚至有些特别的安详。镇上来往的人很少,倒是街边热气腾腾的小吃店里有些闹忙。我正在抬头看那牌楼上“江南第一古镇”匾额,偶尔一辆摩托“轰”的一声从身边穿过去,雪水溅起,你还躲避不及,这立刻打破了我对古镇的遐想。
说真的,在没有认识我太太之前我还不知道“梅村”这个小镇,更没有听说过这么个不起眼的小镇有“江南第一古镇”的美称。即使来到古镇我还是不敢相信这里能称得上“江南第一古镇”?或许是通过一段历史的理解,你才会真正感觉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古镇,也是吴文化及其江南文明的真正发源地。
梅村位于无锡东南六十里处,这个小镇已经拥有数千年之久的历史。相传3200年前,商周文化在黄河流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耕种技术也较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时在陕西渭水流域歧山下周原地方的周太王,有着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宽厚,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其实,这段历史故事在《史记》里有多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自号勾吴。”(《史记》卷册一《吴太伯世家》)。因此,梅村又被称作“勾吴古都”。后来,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那“江南第一古镇”的匾额是乾隆下江南所题。
泰伯开发了江南地区后,建立了吴国,吴文化从此而产生。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继承周太王王位的决心,他开辟荆蛮之地。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经验,传授给荆蛮部落。又总结当地经验,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又种麦子,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同时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改“以堵为疏”,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和九条文流、河浜,这大大便利了农田灌溉,又发展了交通运输。由于伯渎港的开凿和“九泾”的开挖,梅里一带旱涝无灾,连年丰收。泰伯还教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使江南一带的生产逐渐发达起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对当地植桑养蚕的生动描绘。直至现在梅村的蚕桑事业仍然较为发达,著名于世。又传说现在无锡县梅村镇西北的鸭城桥、猪羊巷即是泰伯当年教民饲养禽畜的遗址。在生活上,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不断增强。居住条件也有改善,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这对教育群众,组织生产甚为有利。直至现在那里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
和太太结婚快二十年了,每年来往古镇很多次,没次都从“江南第一古镇”的牌楼下走过多少回,我感叹的是这个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古镇”却一直没有周庄、同里、朱家角、乌镇等古镇的商业气氛,也没有任何旅游开发的痕迹,要不是那高耸的“江南第一古镇”牌楼,你是很难体会到“古镇”而且是“江南第一”的风味的。如今,江南一带对于古镇的开发甚至打造已经是不遗余力,而“梅村”这个具有现成的“江南第一古镇”招牌的古镇却始终没有任何“开发”或“打造”的欲望。镇上现代化的商业气氛却是建设得越来越浓厚,好多店面以“上海”“南京”为名头极力追赶着大都市的潮流。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现代都市文化遮挡起来,这与那些没有多少历史文化而竭力开发的所谓“古镇”相比形成了一个及其强烈的反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其实,有如此风景秀丽的水乡,又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若是给了周庄、同里、乌镇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有人说,这里的“锦绣江南”是举国无双,这一块土地的价值决不是几十亿、几百亿美元所能买得到的。梅村人一直都在纪念“至德泰伯”的“让国之风”,在古镇开发上或许也是乐于“让位”吧。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