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日记:羌族的民风民俗…… – 分享日记

网络日记:羌族的民风民俗……

羌族的民风民俗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县境内,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自冶县等地。1990年人口约有198,000人『据1964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阿坝州内羌族人口有48,261人』,大多数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族、汉族、回族等族人民杂居。
  羌族,原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祖国西部的游牧民的一泛称。古代羌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自公元前4世纪末叶到宋代,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地区有众多的部落土著民族,这就是历史上统称为“羌”的民族。“羌”的称谓是从汉代沿袭至今的。现居州内茂县的羌族自称“日麦”,茂县赤不苏地区的羌族自称“日玛”,理县的羌族自称“玛”。“日”是词头辅音,作冠词用,无特殊意义。简言之,羌自称是“麦”、“玛”或“门”,据马长寿的《氐与羌》解释:“大抵言之,颇似汉语中‘民’之音义,即人民之义”。

徐中舒在《羌族史》序言中指出:“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国西部各地。他们原来就是一个农牧兼营的部落”,按《说文·羊部》解释:“‘羌’、西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又释:“羌……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此为号。”《后汉书·西羌传》还释: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主。”《羌族史》叙:“实际上羌和姜本是一字,‘羌’从人,作为族之名,‘姜’从女,作为羌人女子姓”。故章太炎《西南属夷小记》称:“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这说明羌、姜是兴起中国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

羌族图腾
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记载表明,殷商时期,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已经是十分活跃了。当时奴隶制的殷王朝经常俘虏羌人去当奴隶,可是在殷王朝中却有羌人的首领作官。公元前1088年之时,周武王以周人为主并联合了羌、蜀、卢等部组成军事联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纣王朝。

  殷商时,羌人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大都在河(黄河)、湟(湟水)、洮(洮水)、岷(岷江上游)一带,而以黄河、湟水、赐支河为中心。

  公元前5世纪中叶,羌人在与秦人频繁友好的往来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开发山林,发展生产,河湟地区出现了农业。春秋战国时期,戎分布极广,名称亦繁,至东周以来,以“羌”泛称的诸戎大量涌进中原地区。公前4世纪末叶,秦献公时起,一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迁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有的则迁往青藏高原。

  公元前206年,汉代封建王朝强盛。汉武帝时,在甘肃走廊设立了河西4郡,此时仍居住在西北的羌人有许多逐渐向内迁徙,附居塞内而与汉族错居,从事农业生产者亦日益增多,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地走上了封建制度的轨道。此时羌人,有先零、研种、烧当、封羊、勒姐、女若、广汉、武部等部。各部落统治阶级互相掠夺。从汉武帝时起,羌人大量地内迁定居,以后逐渐被当地汉族同化。

  隋唐以来,岷江上游一带的羌人,处在汉族人和兴起于雅鲁藏布江域的吐蕃人之间,成为汉族地区和吐蕃联系的纽带,中原的盐、茶、布、生产工具与边区的马匹、药材、皮毛的交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政治、经济联系较为密切,这些地区的羌人,从唐代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入籍”,成为唐朝管辖的地区,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吐蕃政权的统治之下,定居岷江上游部分地区。

  岷江上游的羌人,据《四川古代史》载,系秦汉及其以后时期从河湟一带迁来的羌人与当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今羌民族。汉代以后,西北部的羌人经过两次较大的迁徙,来到岷江上游地区。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次是隋唐时期,当时岷江上游已定居着被称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的统称)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时期由于吐蕃王朝向东扩展,河湟一带的羌人相继内迁,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带,这些人逐渐成为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主体民族。说到岷江上游羌人的来历,在羌族人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远古时候,羌人曾有一次大迁徙,其中一支后来定居于岷江上游。此时,羌人的祖先遇到一支“戈基人”的抵抗;他们身强力壮,羌人与“戈基人”作战,屡战屡败,准备弃地远迁,幸而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才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并在颈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终于战胜了“戈基人”。此后,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羌人为报答神恩,奉白云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相传至今。这段传说,实际说明了羌人历史上迁徙的一段真实历史。这个传说和史书记载及考古资料结合起来印证,就知道岷江上游的羌人最迟在汉代就已定居于此。

  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来又在茂县、汶川等地发现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们与陇西、陇南的马家窖文化类型的器物相似。据1976年在茂汶县『雷康注:今为茂县、汶川县』发掘的石棺葬墓及出土文物考证,羌人的先民在秦汉时就已居住、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已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据《羌族简史》叙,从隋唐至宋代,我国境内的羌人,除在岷江上游还有一些聚居的村寨,继续保持着羌人的基本特点外,其它地区的羌人,大都发展为藏缅语系的各族或者先后融合于汉族及其它民族之中。

  羌族没有文字。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偏南地区;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的西北部的赤不苏等地。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频繁交往,很多羌族人民懂汉语,通用汉文。

  羌族分布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岷山支系九顶山、鹧鸪山横贯境内。
欢快的萨朗舞


地点:阿尔村· 龙溪乡· 汶川县·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 2006-7-3 10:56:44
地处高山峡谷之间的羌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度。由于地形的不同,气候差异极为明显。沿河一带,海拔在1,300m至1,400m之间,初春季节,百花盛开,而海拔在2,000m以上的山区,却仍是白雪纷飞的寒冷天气。

  羌族地区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也有青稞、小麦、荞麦及各种豆类和蔬菜,还可种植烟、麻等经济作物。被称为“雪山大豆”的一种白豆,是羌族地区的著名特产。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和梨、苹果等果树。花椒产量多,质量好,远近驰名。“香蕉苹果”也是当地名产。牲畜有黄牛、牦牛、犏牛、马、骡、羊、猪等,养羊事业较发达,本地优良品种“铜羊”也很有名。这里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熊胆等名贵药材。在深山密林中,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有铁、煤、水晶、云母、石膏等数十种地下矿藏。

  “羌”,原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祖国西部的游牧民族的一个泛称。古代羌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原来居住在这里的羌人,处于汉族地区和吐蕃控制的地区之间,其中一些羌人,后来同化于藏族;另外一些羌人,后来同化于汉族。也有一小部分羌人,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并发展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羌族。因此,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小部分羌人的后裔,而不等同于全部古代羌人。

  羌族地区山高谷狭,交通险阻,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行通路。在汹涌澎湃的河流上,架设起竹索桥、“悬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桥,密切了江河两岸各村寨人民之间的交往。羌族的竹索桥,长达二、三十丈,不用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铺木板,便可通行人畜。
人种服饰

  羌族人的服饰朴素、美观而具特色。无论男女,一般都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

  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腰间男束腰带。

  羌族妇女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簪子、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腰间女束花围腰。

  在靠实近汉区和城镇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汉族服饰影响,多着汉装,节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民居建筑

  传统的羌族建筑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平顶碉房。最初,羌族人民建造碉房是为了防御的目的,后来碉房逐渐形成了羌族住房的普遍形式。一般分为二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这种碉房坚固、实用,别具风格。碉房平顶上搭木板,以便各家往来。碉房的建筑,就地取材,以土石为料,不用绘图、吊线,信手垒石砌成。碉房的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外观雄伟。

  岷江上游地区羌族因受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其生产生活习俗大多停留在农耕文化阶段,所居之处,“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吃饭穿衣,自种自收,自给自足。

  住房羌族住房一般依地取材,用石块随手砌成,有二、三层之分,多为平顶房。房背用黄泥夯实挡雨,略有倾斜面以利排水。两层房加修牲畜圈、茅厕;三层房底层为畜圈、房屋之间用一独木梯相连。三十、五十房聚为一寨,即为羌案,分别坐落于高半山和河谷地带,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民国《汶川县志》称:“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

  邓笼(羌碉邛笼为羌族的另一特色建筑,“高者十余丈”经数年而不衰。邛笼用石块砌成,分四棱、六棱、八棱、八棱多种,线条垂直分明。一般建于寨口,战时起防御作用,并兼备烽火台的功能,属羌族的一种文化现象。
羌族村寨

  羌族居住,屡经变革,战国前居“穹庐”,即帐幕,往后居土屋,现茂县,汶川等到地羌民仍有筑土墙为屋或筑矮围墙的习惯。土墙中混入牛、羊毛,极坚牢。再后羌民“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至10余丈,为邛笼”即碉楼,现已不建,然石屋相沿至今。

  羌民居住的石屋大多筑于高半山腰台地,靠近泉水,少数居高山河谷地带,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顺山排列,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寨房外形一律取堡垒形,基部较宽,逐渐向上收缩,最高处为一方形之小石板堆,平顶,故外形呈四方锥形立体。

  屋有立柱、大梁、椽子,上加盖竹,树枝再铺泥筑顶。一般为2层或3层,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言:“威、茂古冉陇地,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其上,人居其中,畜圈于下。”现仍是上层存粮,或贵客住室,中层住人。下层牛羊鸡圈舍,堆放农具或沤粪。房顶则晒粮晾衣,羌房窗小,防寒防盗,屋内通风,采光都差,烟尘难出。楼间介以独木砍削制为梯。中层中间为堂屋,砌火塘取暖做饭,其两端为卧室。屋顶供奉神龛。其后部四角或一角常有一乱石垒成之小塔,顶上放一卵形白石,俗称鸡公石,意为白石神,每逢年节供祭祀。
生活方式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

  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

  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

  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很易上口。情歌开头“纳吉纳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译意:“纳吉纳那的歌要唱,不唱纳吉纳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这四句唱完,再引伸内容。

  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

  风俗及仪式歌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这类仪式歌,在婚丧中打得以表现。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等活动中形成的仪式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
羌族舞蹈

  大体可分四类,即自娱型、祭祀型、礼仪型、集会型。

  萨朗按羌族北部方言,有唱起来,跳起来的意思。歌词固定,唱词中大量贯穿着“哟、嗬、也。呃、勒、依、哦”等衬词。音乐节奏同舞蹈节奏十分贴切,通常使用微宫调式,属五声音阶,均在八度内,很少超过十度。

  哟粗布羌语意为赤诚向天菩萨祈祷。以祭祀内容为主的歌词伴舞,无固定表演程序。除此,还有表现劳动后欢乐情绪的《娃西切玛》、《姜得儿里学》,以及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等。音乐为微、宫调式、五声音阶,一般在8度内。

  克西格西俗称跳盔甲,是为古代战死的羌族英雄举行大葬仪式的舞蹈。歌词诉说对死者的安抚及死者生前的好处。舞蹈具有肃穆、威武、雄壮气势的特点。袁宏《后汉记》卷九“其为兵,长于山谷,短于平地。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病终谓之劣,又以为不祥。”铠甲舞即源此俗。

  哈日羌语意为“我们要进行练兵演习”,属出征前誓师的军事舞蹈。舞者执兵器,唱出征之歌,在领舞者率领下,先列单行,发出浑厚的吼叫,晃动兵器,走各种队形,羌族称“走花花”。一段舞完,歌声又起,歌毕,舞又起,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举枪鸣放,与欢呼声交织一体,将舞蹈推向高潮。
羌族乐器

  羊皮豉羌族用动物油硝老公羊皮,再以直径约0.5米的松木剜空,将皮绷上,以藤籀紧,再用芝麻油浸渍阴干即成。鼓皮只绷单面,鼓腔外纹花。鼓槌弯曲如弓,槌尖击鼓面,槌杆撞鼓腔,发浑厚、沉郁之音。

  鼓平时放释比家神龛前,鼓非人人可敲,除释比外,必为羌寨中公认善舞者,羌寨逢喜忧事及节日,则敲鼓起舞。鼓点分“镇山鼓”“婚鼓”“忧事锅庄鼓”“祭典礼鼓”等数10种。

  羌笛羌笛系用骨制成,前端吊一截皮绳,又作鞭使。最初只“宫、商、角、徵”四音,传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至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构成“宫商角徵羽”5音,后汉马融《长笛赋》所记:“近世双笛从羌起……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高声,五音毕”。现在所见羌笛为六声双管竖笛,用油竹制成,长约50厘米,直径1~2厘米,双管双翼,管上齐开六孔,管头插竹,用“鼓腮换气法”吹奏,故声不绝于耳,其声清澈、纤细,音域不宽,却悠扬婉转。早为文人墨客所重视,唐诗宋词中屡见羌笛、羌管的咏叹。

  口弦是羌族妇女所喜爱的小型乐器,多自制,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托。妇女也能自制。

  制口弦主要材料为竹,须选竹青较厚、弹性较强之竹片剖削。其外形似脚踏风琴的发音簧片,长度仅及簧片的三分之二。两端系有麻线,奏时扯动麻线竹簧即发音响,其音袅袅,余音不绝,但音域狭窄,不足一个八度。其音的改变,全凭演奏者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

  盘铃羌族宗教仪式摇击乐器,又名响盘。形似碟盘,响铜制,上部呈乳状,下部喇叭口外翻,直径约10厘米,乳状顶部有一小孔,内系古锤,外接铃柄,音色清亮柔脆,具有女性特征。

  羌族有不少禁忌,如忌吃马肉、母猪肉和耕牛肉。家里生小孩或有病人,都要在门上挂上红布条或背兜等标志,表示忌客入内。夫妻如有一人死了,百期(约两年)未过,另一方不能再婚嫁,等等。
刚才走在祭祀队伍第二位的就是他,
杨林, 释比·朱金龙的干儿子,手里拿的是 释比神杖(ZHUA);头上戴的是鹰爪帽(RADA)


地点:阿尔村· 龙溪乡· 汶川县·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 2006-7-3 10:33:02
节日文化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占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吊狗祭山: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县土门一带羌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节期七天。节前,各户集米兑换一条白狗,喂肥。祭山日,人们聚集在象征山神的一大白石前,点燃香火,将白狗吊在神树林中的“吊狗树”上,狗颈项挂一串圆圈形馍馍。七天后,白狗被吊死,人们再燃香火,祭拜山神,祈求人寿年丰。此节祭仪现已简化。

  还愿酬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月择日举行,节期一至两天。届时,人们集资交给该年的会首备羊、酒等供品,并请释比跳神祝辞。释比又称“阿爸许”,即羌族的巫师,跳神时头戴休匹儿(皮帽,用金丝猴皮制成),敲击羊皮鼓。地点多在山王庙。有的地区在上山王庙前夜要烧火守夜。酬神时各家带一只鸡敬神。还愿酬神后,众人聚在会首家吃羊肉、喝酒。此节禁止外人及妇女参加。
饮食文化

  饮食以自产的玉米、青稞、土豆为主食,辅以小麦、荞麦。饮食主要有蒸蒸饭、烧馍馍、刀片子馍馍、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喜欢喝酒。羌区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目前已远销海内外。
  现在羌族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羌民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猪肉切成长条挂在灶房房梁上,以烟熏干成“猪膘”,颜色熏黄为好,传统的观念是,这种“猪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也称青稞杂酒或酿制时将青稞或大麦煮熟后伴上酒曲,放入坛内,用草或衣物覆盖7天后发酸而成。饮用时启坛注入开水,插上细竹管,轮流吸吮,一般喝一半再添水,到味谈为止。过去吸兰花烟,现多吸香烟。在靠近藏族村寨或杂居的村寨,一般年老男女还吸鼻烟。

宗教信仰

  羌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灵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三十余种,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除火神以锅庄(火塘)为代表外,其余均以一种白色石英石(羌语称阿握尔,意为白石神)为象征,被广泛加以供奉,供奉于屋顶正中最高处的白石神即为天神木比塔。

  历史上,羌区无本民族宗教性组织和寺庙,宗教职业都为不脱离生产劳动的释比(即巫师,汉语称端公,羌语称“许”、尊称“阿爸许”)。释比仅限男性担任,可结婚生子。其主要经文为上中下三坛经共16部,无文字记载成书,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经文为韵文,四字一句,两句一节,讲求平仄起伏和音韵音律。释比的主要法器有猴头帽、羊皮鼓、铜锣、神棍、师刀、令牌和兽骨封、羊角卦等。释比的法术包括预卜占卦(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邪(送茅人),踩红锅、踩犁桦、开红山、划水碗等。释比作法前要用净水洗前途,燃香柏熏身或杀白鸡祭祖。如遇大的祭祀活动,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礼等,还需提前49天忌食葱蒜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的虔城和敬意。羌寨中凡祭山、冠礼、还愿、安神驱鬼、治病、出人意料秽、招魂、消灾、看风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命名、超度亡灵等,均必在释比前来主持,因而在羌民中的地位极高,既是人神中介者,又是文化传播者,更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1.白石崇拜:流行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但均无铜像,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的塔子上,屋里的神龛上、火塘旁,村外的山头上和神林中等。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顶上立有多块白石,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寿,燃香祭拜。

  2.搜山求雨: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3.神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4.跳盔甲: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5.化翳子: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释比化解。

  6.打油火: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释比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释比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释比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7.踩铧头: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释比举行此仪式冶病。一般情况下,释比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释比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8.羊髀骨卜:由释比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人生礼仪

  年满十五周岁的羌族男子历史上尚有举行成年礼(冠礼)的习俗。事前需请来亲朋妈友围火而坐,受冠礼者身着新衣,朝人类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时接受释比代表天神馈赠的礼品──用白色公羊毛线栓系的五色布条(护身符),之后由族中长者叙述祖先历史,可由释比颂经祷告(俗称打“太平保护”)祭家神、祭羊神。

  羌族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属个体家庭形式。过去,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配偶年龄往往女大于男。其他如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以内多返居娘家,以及兄死弟娶其嫂,弟死兄纳弟妻等习惯也有保留。现在婚姻制度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经逐渐废除。
释比·
朱光亮轻松地用钢针穿过了腮帮,而
杨阳似乎着了魔,而陶醉其中,没有丝毫痛感。在一旁观看的人们却惊愕不已,你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田敏(后排左二)的痛苦状


地点:阿尔村· 龙溪乡· 汶川县·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 2006-7-3 10:43:32
文体游艺

  羌族人民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以挑花、刺乡最为出色,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不需图稿,信手绘成各种优美的图案,挑绣成绚丽多彩的成品。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有内容丰富、曲调悠扬的山歌、盘歌、酒歌,一般是见景生情,即兴而唱。有舞姿矫健、节奏明快的锅庄舞、皮鼓舞等。伴奏乐器有铜锣、铜铃、羊皮鼓、唢呐、竹笛等。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无恋爱自由,视自由恋爱为有损家风,婚姻不能自由,封建买卖婚姻盛行,儿女婚事均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

  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两日,新娘得住数日甚至数月,也有的住l~3年后,才由丈夫接回。

  羌区还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人物

  蜀国五虎上将·马超,释比·余明海,书画家·蓝寿云,作家·罗子岚,油画家·彭代明,官员·陈远贵,官员·谷运龙,作家·叶星光,作家·梦非,释·道坚法师,诗人·杨国庆,美女·龙小琼,演员·罗长勇。编辑:雷康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