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日记:《梅兰芳》:一场声势浩大的平庸……
《梅兰芳》:一场声势浩大的平庸
[ 黎明所出演的成年梅兰芳,没有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也没有邱如白的执著,更没有“十三燕”舍我其谁的气势和做派。木讷、微胖、白皙、温和,但绝对地缺少灵魂,这个形象更像陈凯歌,而不是梅兰芳 ]
1993年,陈凯歌在戛纳一战成名。《霸王别姬》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集体画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戴着京剧脸谱,披着李碧华的行头,举手投足间亮出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痕迹。
15年之后,在经过了电影院中《梅兰芳》漫长的150分钟之后,我再次确信,《霸王别姬》只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得之于天时、地利、人和,而非导演。一个偶然事件,使此后的15年,中国电影资源大量浪费在一个平庸的电影人身上,多多少少阻挡了中国电影的前进。从《风月》到《无极》,陈凯歌的电影心脏衰竭的速度让人吃惊,也许一些人希望《梅兰芳》可以作为起搏器,挽救这个曾经的“第五代标杆”的生命,但事与愿违。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事实上,陈凯歌并没有让人们失望,即使他在《梅兰芳》的开头扔出了自己的第二个“馒头”——大伯的信,即使他让邱如白这个时任司法部长在一群正襟危坐的听众面前发表了一大通莫名其妙的关于戏剧改革的演讲,即使他为了强调少年梅兰芳的号召力,安排胡适和袁世凯同场看戏,事实上,胡适1917年方才归国,而袁世凯已经仙去。
烂不过《无极》,3年前陈凯歌已经拥有了“输无可输”的足够资本。即使功课未做足,一部关于梅兰芳大师的历史正戏也不至于让观众在电影院中笑场。所以陈凯歌才会在电影中借“十三燕”之口,说出“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这样的经典语录。
当然,陈凯歌也并没有站在自己的废墟上开始一次大无畏的探险。他的面前立着梅兰芳坚固的雕塑,身侧是梅葆玖平静的目光,后面还有投资方对于“史诗大片”的期待,所以,事实上,陈凯歌在电影中走的每一步,看上去都谨小慎微。我们能够看到他犹豫于剧本对于梅兰芳一生片断的取舍,犹豫于舞台与生活的取舍,犹豫于表演的闪光点和电影整体结构的取舍,犹豫于该说与不该说的取舍,犹豫于个人与时代的取舍。总之,人们从电影院中走出来,对于“陈凯歌到底想说什么”这个问题,很难找到答案。
在电影中梅兰芳精致的戏服和漂亮的背景之后,看不到梅兰芳的成长,看不到梅兰芳的生活,看不到梅兰芳的思考,从电影的一开始,这个人物性格就已经完满,然后进入无休无止的随波逐流的情感纠葛,与经纪人邱如白,与妻子福芝芳,与红颜知己孟小冬。进入电影的中段,一部声势浩大的史诗大片已经变成了一出平庸的旧时代言情剧。
陈凯歌在此前无数场煽情的电视秀中,强调梅兰芳周边人对梅兰芳的影响,但在电影中,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将梅兰芳彻底淹没了,将他几次挤进舞台背后的一个小空间,然后将害怕扔进去,出来之后便成不怕。是的,孟小冬临别时对梅兰芳说的那句“畹华,不怕”,也是让陈凯歌颇为得意的台词。
黎明所出演的成年梅兰芳,没有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也没有邱如白的执著,更没有“十三燕”舍我其谁的气势和做派。木讷、微胖、白皙、温和,但绝对地缺少灵魂,这个形象更像陈凯歌,而不是梅兰芳。
演员不能拯救一切
在《梅兰芳》的官方网站上,电影被分为三部分:“斗戏传——死别”,“弃情记——生离”,“秉义志——聚散”。
第一部分“斗戏传”最为精彩,也是全片的唯一亮点,但放在整部电影中却显得过于臃肿。电影中,余少群扮演的少年梅兰芳和王学圻饰演的“十三燕”从师徒变成对手打对台,两人斗戏三晚,一边是沙场《定军山》,一边是凄凄《一缕麻》,一边人散曲未终,一边曲终人不散。擂台之后,梅兰芳接过“十三燕”的“伶界大王”,开始京剧的变革。
此前在《黄土地》、《大阅兵》等片中与陈凯歌有着数度合作的“老戏骨”王学圻,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陈凯歌,让《梅兰芳》至少看上去并非一无是处。王学圻表演不动声色,但举手投足间却带出旧时伶人的骄傲、神韵、风骨以及浮华背后的悲凉。与王学圻演对手戏的余少群,戏曲出身,片中扮相清灵过人,身段韵味十足,只是对于一个第一次演电影的人来说,片中是演技还是本色,很难判断。
但究竟应该如何让这一段精彩的表演服务于整部电影,如何协调片断和整体之间的节奏感,显然也是让陈凯歌最为困惑的问题。于是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最大程度地折射出导演控制力的不足。
电影后两部分“弃情记”和“秉义志”基本乏善可陈,在删掉了阿娇的戏份之后,陈红扮演的福芝芳缺乏根基,而此前大肆炒作的扮演孟小冬的章子怡与黎明的对手戏,平淡如水,毫无亮点。同时因为第一部分过于浓艳的笔墨,使后面的戏更像完成任务般地匆匆过场,90分钟之后的60分钟,更多的是考验观众的耐心。
也许,陈凯歌认为只有感情戏并不足以显示梅兰芳的伟大,或者认为仅仅在京剧上并不能体现出自己和电影的深度,或者出于其他什么原因,所以,最后一段几乎与全片完全脱节的关于民族大义的“抗日戏”被生硬地加了进去。但此段的编剧显然过于生涩,故事因为过于刻意而显得虚假。那句在剧中被反复强调了几遍的“不管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和由大伯的信带出的“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也是典型的刻意产物。在这个很多中国人家中都有一个“小型电影资料馆”的年代,陈凯歌还是要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把该说的和不该说的,通通说了出来。
的确,梅兰芳是不朽的,但他不朽在京剧的舞台上,而绝对不会是在陈凯歌的电影里。
<第一财经日报>尹达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