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日记:神秘的 “未来人”(3)……
神秘的 “未来人”(3)
美国年轻的当代艺术理论家杰弗里·戴奇,1992年6月在瑞士的洛桑举行了一次“后人类”画册展览。他在这次展览的序言里说:“大概没有任何事物比人本身对人更具有吸引力了”。“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社会行为的改变,正向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挑战,这个时代即是旧人类尾端和后人类开始的交界”。我在这个专栏的前面几篇文章已经给读者传达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颇具震撼力的“后人类”已经不知不觉地驾临人间。我曾经反复表明过,我所描写的不是科幻想像。法国思想怪杰波希亚有句名言:“我们是真正生存于科幻中的第一代”。以后骂“你不是人”已毫无作用,对方会说句这“这希罕吗?”,然后再加一句“谁说谁?你又知道自己是个人吗?”
事实上在当今世界,整形外科手术已不足为奇了,遗传重组和生物计算机这一大脑的移植物的出现,不久将会使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些技术上的创新也将开始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行为的结构。现今人类与机器虽然还不至于水乳交融,但已经做到互为表里。在许多流行文化的意象中,所谓“有机机械人”,或者我之前所描述的“生物电子人”经已成为主要描绘对象。由于现代人逐渐失去控制自己身躯和体形的能力而逐步成为“终端主体”,我们已经不难想象,世界上已经很难找到没有任何机械成份的“纯”人类。如今的新生代婴儿,表面看仍然圆颅方趾,人相十足。但很多小生命早就预先进入一个“科技与有机体”的生命循环。从技术精子开始,胎儿随即会遭遇到例如超声波、羊膜穿刺技术、电子代教等介入。甚至还有假体修补技术的介入。人类的整个过程本来就已经是“科技生产”。呱呱落地的便已经是现代科技制作精巧的“机械婴儿”。这还不算,婴儿产后的医学照顾、测试、矫正,及至孩童期的学习环境,都与尖端科技交融无间。廿一世纪的孩童,对电子机器之具有生命、智能,甚至情绪,会比我们更有心理准备,会更加毫无疑问和保留地接受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互为唇齿的命运。
之前同事的儿子乐乐,是某著名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大二学生,然而,这个学期大学开学的时候他没有按时到学校报到。做父母的不愿意提及此事,因为我和这位同事相交甚密,乐乐的父亲专门找我商量孩子的事情。乐乐实在是迷恋上了网乐生活,起初只是不愿意上街,不愿意同学聚会,后来发展到不愿意上学上课,甚至不愿意和家人交流。乐乐的父亲私自窥探过孩子在房间里的网乐生活,除了电子游戏以外,还有社区交流,乐乐的同学也讲他过于沉迷于网络生活,在网上有自己的家庭,有妻子和孩子,有网上的日常生活,他自己设计了自己非常完美的网络生活空间,以至于他开始抵触现实生活空间。学校考试经常不及格,最后学校劝其退学,这迫使他更加依赖于网络生活。
做父母的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十分不解,要陪儿子去做心理咨询,儿子当面父母亲没有任何表达,之后给父母亲发来短信:“我没有病,更没有心理疾病,不需要去做心理咨询”,“由于你们所掌握的知识缺陷,你们根本不了解当今社会发生了什么”。“你们的儿子生活在一个真正的极乐世界里”。用我们常人的心理去看待乐乐,真的是不能理解,然而,我们用另外一种眼光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有专家称这类人是一种“数码动物”,他们之间已经从心底里承认他们是以电子身份为主体的,他们的行动已经形成了新颖的社会角式,以电子主体在网上建立整体性文化环境,以一种超越身体形式来体验具生命意义的另类个别存在。他们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摆脱肉身束缚的逍遥。由于可以随意选择身份,在这些虚拟的真实中如电子婚姻、数码性爱等生活别具吸引力,令他们在任何形式、地点、时间和对象均享有绝对自由。
我之前所提到的“电子虚拟人”概念,在我们“后人类”时代会很普及,这类人基本或者完全忽略应该视为自己本体的躯体,而注重于虚拟空间的精神生活。在生物计算机普及以后,这类人会义无返顾地抛弃自己的生物本体,即自己的身体,从而把自己的精神思想附着于计算机网络,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全注入一个特定的虚拟空间里。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