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感悟:不一样的张爱玲……
我是个不甚称职的“张迷”,但只要一想起张爱玲,心里总会莫名感慨。一声叹息后,明天又天涯。
CCTV10曾经录制过一档《文人百年》的节目,其中就有张爱玲的专辑。当年我还没认识张爱玲,更谈不上喜欢与否。幸运的是我买到了这张DVD,追随着镜头寻觅她那飘渺的踪影。
我引用了栏目中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就此文。希望能够把一个不一样的张爱玲“带”到大家的面前。
张爱玲的身世决定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祖父是清朝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大女儿——光是她在字里行间中对往事的点滴回忆,足以成为坊间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她却没有依靠祖辈的庇佑。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香港读书的张爱玲被迫回到上海,以写作谋求生路。一年之内发表八篇作品,到年底俨然已是上海最红的女作家。
台湾学者水晶认为张爱玲一出来就是风华绝代的。上海作家柯灵分析她一夜成名的原因:一方面作品确实写得好,她的才气是那么突出;另一方面是大家捧她,杂志等媒体把她变成了新闻人物。
即使柯先生好心提醒,张爱玲还是一心决定出名要趁早。她明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无生存的目标。
就是上海这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成就了张爱玲的横空出世。她也乖巧,在《到底是上海人》一文中,明确地写道: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美国学者李欧梵如是认为:当时上海是个独特的城市,和整个中国其他地方是脱节的。好像你突然在一个城市里面找到一大堆西方的东西。租界的生活现在是很难以想像的……它故意制造出这个世界是和现代性的世界正相反,它前景的世界和背景上现代的都市生活正相反。
《传奇》是为上海人写的一本香港传奇,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观察香港。张爱玲曾说:也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她在小说中文不达意的地方。
在上海档案馆里,编导找到了圣玛利亚女校的年刊。其中有着张爱玲的性向调查:她最喜欢吃叉烧炒饭;她最害怕死;最不愿意听到的是一个有天才的女人突然结婚;口头禅是“我又忘啦”;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绘画……有趣极了。
张爱玲与苏青等人曾参加了关于新女性话题的座谈会。她们讨论的话题都是很超前的,很多都具有女权主义的意识。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女人还是比男人强的,是一种独特的反女权的女权。“男人很喜欢改变,女人好像永远一日三餐。即使是大毁灭后,只要有女人在,这个世界会在女人手里重建起来的。”(香港学者黄子平语)
北京学者钱理群说:平凡人的真实也许是琐碎的、也许是平淡的,一种不带任何色彩的生活,这里面有一种意义。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战争之所以能支撑下来就靠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用苍凉的手势记录着这样的真实。
也许是缘于张爱玲性格中本身的敏感,也许是沦陷时期来自孤岛的悲剧感,她的作品传递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张爱玲很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她虽然生活在洋的世界里,却不忘土的中国文化;在描写土的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不忘她背后那现代性的东西。
人们常认为张爱玲是“小资”的代言人,事实上是对她的误解与偏颇。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爱玲失去了自己的舞台。正因为她才华横溢,所以不喜欢讲究细节。而中国人向来喜欢循规蹈矩,于是所有人都骂她“海上文妖”也不是件难以理解的事情。
时代变了,张爱玲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谢谢桑弧对张爱玲的支持,冒着风险用她的剧本拍了《不了情》、《太太万岁》等电影。也谢谢爱才的夏衍,邀请张爱玲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这是1949年后她唯一一次参加官方的文学活动。即使这样,张爱玲还是选择离开上海,再也没有回来过。
1967年张爱玲开始在伯特莱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任职,那是她最后一段还与人有所往来的时光。美国作家陈少聪与张爱玲共事过一年,据她回忆:张爱玲特意买了部电视机,为的就是见证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的重要时刻。她说这一定要看,绝不能错过。
瞧,张爱玲不是真的与世隔绝,其实对世事大概还是很关心的。
1971年张爱玲搬到洛杉矶,开始长达二十多年的幽居生活。
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为张爱玲不值:假如她在美国能像当年在上海香港一样有兴趣,肯定写不完——她却把自己打入了冷宫。
水晶也觉得遗憾:到了晚年的时候,张爱玲真的很注重她自己投下的身影。因为她每篇东西都要让人家引起回响,这也是种盛名之累。因为这个缘故弄得没有作品,这是很可惜的。
1988年,一位名叫“戴文采”的女作家试图采访隐居在洛杉矶的张爱玲,但被拒绝了。戴文采索性搬到了张爱玲的隔壁当起了邻居,每天翻找她的垃圾。想方设法去获知“情报”:她爱看什么报纸,爱喝什么牌子的牛奶,爱用什么香型的香皂等等。这一举动虽然引来不少非议,但却使众多“张迷”打探到了张爱玲生活中的许多细节。
可见,迷恋张爱玲的人已经超出可文学的界限,简直是把她当一个传奇来看待了。
正如《倾城之恋》中说道:“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张爱玲一生中所遇到的男人都对她不起,一个看透世情的女子为何在“情”字上栽跟头?我想是张爱玲是太希望改变现状,那迫不及待的心情影响了她作出最明智的判断。
张爱玲说:当她死的时候,她的祖父母会再死一次。也就是说她自继承了那种贵族的血统,她在替祖父母完成她们未完成的遗志。决定生一个孩子,大概是张爱玲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无法完美,她把希望寄予下一代。可她为什么不适宜要孩子呢?好像说法都是模棱两可的。这么好的因子,却没有人能遗传下来……
当我们看到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我们除了惊愕外没有其他感觉:拿着那张“金日成昨猝逝”的报纸,以示确切时间;厚重的假发(晚年的张爱玲得了严重的皮肤病,头发几乎掉光)、满是皱纹的眼角、耷拉下来的嘴边……真是“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啊!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老死于自己的公寓里。巧的是:2007年9月8日,《色戒》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
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只是: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诚意推荐:海上花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