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小私语:青少年性教育有待加强……
到目前为止,青春期教育中性知识方面的内容,仍被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生物课的最后一个章节。一位初中老师说,这类课程主要是从解剖学角度讲解生理卫生知识,有关性心理知识的指导,在中学教育中从未涉及到。而有很多学校,特别是中小城市或乡村的中学,在讲授这一章节时,往往让学生自己阅读,老师并不讲解。这其中有师资力量的问题,也有封建意识在作怪。
近几年,全国许多大城市比如北京、广州等地,都将性教育搬上了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性知识,学生们甚至有望从中学起就学习使用安全套和紧急避孕等知识。这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这仍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真正需求相差甚远。
早已被心理学家证明了的———现在的孩子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滞后。那么,如今的孩子们生理发育提前到什么程度?心理滞后又是怎样的状况?有资料表明:大中城市少女月经初潮多在小学五年级,有的甚至更早;少男首次遗精则多发生在初一下学期或初二上学期。
青春期性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必须坚持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青春期性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项“工程”靠学校教材上那一点点内容不行;靠学校里的一个校医不行;甚至于靠一些热衷于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奔波于学校之间,开讲座也不行。青春期性教育需要的是:严谨、科学、实用、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一整套教材;需要有配合教材的详尽、有趣味的音像制品;需要有精通这方面教学的一大批教师;当然,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国家的认可,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
青少年性教育有三大误区
误区一: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够多了。据杜蕾斯2004年全球性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首次接受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13.7岁,在被调查的41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七。
误区二: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这是很多父母不敢和孩子谈性的原因之一。“并不是闭口不谈性,青少年就不会发生性行为。中国和很多国家的实际情况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在增多,她们不是对性了解得太多,而是太少。”
误区三:性教育就是为了避免未婚先孕。对青少年性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避免婚前性行为上,要扩大到预防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范围。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我国艾滋病和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病例为1.5万,其中58%为20—29岁的年轻人。而在青少年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这一比率则明显降低。
20%大学生不懂性保护
大学生性行为比例在逐年增加,但这其中有两成多的学生不懂性保护。”据介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比例逐年在增加,目前已高达10%到30%,而 23%的大学生在发生性行为时是不懂得采取保护措施的。
许多学生的性知识还不如中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经常还有人会问“和女朋友睡一晚会不会怀孕?套有大小号吗?”等等之类的问题。就世界而言,艾滋病毒感染者70%以上由性接触传播,其中超过一半是14~25岁的青少年,可见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群体相关疾病及艾滋病传播的高位因素。”
怎样实施“性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是每个学生、家长、老师所必须正确面对的头等大事。能否合理、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量事例表明,有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而耽搁了学业甚至是误入歧途。他们当中有的面对自身的性器官发育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因为害羞而难于向父母和老师启齿,整天忧心忡忡,为本来天真快乐的学习生活涂上了一抹浓重的忧郁。还有一些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道听途说了不科学乃至不健康的、色情的性知识从而成为了自身性欲的俘虏。
科学的性教育:
1.性生理和解剖方面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解剖部位以及各自的生理功能;了解在青春期身体及性器官的发育,同时在心理上不为自己的生殖器官而感到害羞、耻辱。
2.在同他人交流方面能够积极地同父母、伙伴交流有关性的各种问题并不为此而感到难为情。
3.在行为方面能够正确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并能依此自律,承担其后果和责任。
4.性行为的承受力方面不把性单纯看作是性交,知道性行为的后果并具备基本的性传播疾病、避孕及生育的相关知识;尊重异性,同时能够接受性拒绝并不感到为此而受到伤害。
国外半个世纪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青春期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并没有导致许多家长和老师所担心的青少年性行为的增加,相反孩子们却因为了解了更多的性知识而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即便是对于一些不可避免的青少年性行为(因为不管性知识的普及与否,总有些孩子会过早地进行他们的性尝试)来说,也会由于具备一定的性知识而减少了未婚先孕,以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