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小课堂: 性健康教育课到底应该怎样开?……
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现场1】董老师的第一堂性健康教育课
“看到‘性’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面对着眼睛里满是好奇的初一・二班全体学生,海淀区第二零六中学董江南老师手里拿着一张写有“性”字的纸,镇静自若地开始了她新学期的第一堂性健康教育课。
“大家不必拘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要知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没有错,相反,我倒认为那是勇敢的表现。”在董老师耐心的引导下,不一会儿,各种稀奇古怪的回答纷纷蹦了出来:
“我的第一反应是人的生殖器官。”
“我想到了男生和女生之间纯真的爱情。”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的母亲。”
“看到性,我首先想到的是男女平等。”
“我……我想到了卖淫、嫖娼。”
“我想到的是我姓王,和爸爸一个姓。”……
听完了学生们的“高见”,董老师将学生的看法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她告诉学生:“性的内涵不只是个人隐私,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个层次,涉及到生理、心理、伦理、审美、医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指导性很强的科学。学好性科学,有助于了解自身与异性,有助于指导我们现在乃至未来的生活。我们不应谈性色变,而是要大大方方谈性。”从正确看待“性”讲起,再由人的生理构造、性心理到性观念,董老师逐渐将学生带到了一片既神秘又陌生的世界。
“其实,别看我现在讲起来好像游刃有余似的,两年前刚开始讲性健康教育课时,那才叫费劲呢!”谈及初次走上讲台的情形,董老师觉得自己就是“赶着鸭子上架”,那种感觉就是“十五个木桶打水――七上八下”。尽管做过多年的校医,对生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可谓信手拈来,但要真在课堂上和学生讲什么生殖器官、月经、怀孕、遗精等内容,董老师还是觉得不好意思。“观念上放不开可以说是最大的障碍。传统的东西在头脑里根深蒂固了,要想迈出这一步,对所有教授性健康教育课的老师来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只有豁出去了。”
突破了心态这一关后,怎样把“性”告诉学生呢?是单纯讲授,还是大家参与?是以提问的形式,还是自学的方式?董老师着实费了不少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董老师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从哪里开始讲、每个阶段的讲授内容、什么问题该怎么讲,都可谓心中有数。
于是,每学期的第一堂性健康教育课,就有了前面的那一幕。
【现场2】霍老师讲授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上课了,北京市立新学校的霍红玉老师走进教室。这节课的主题是初中阶段异性之间该如何交往。正式讲课之前,霍老师给班上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国的小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后对他的妈妈说,他要娶班上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为妻。他猜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学生甲:“严肃地告诉孩子,小学生绝对不能谈恋爱。”
学生乙:“委婉地向孩子说,现在谈恋爱还早,等长大了再说。”
学生丙:“可能没有给予正面回答。”……
霍老师告诉学生,“你们都错了。妈妈先是问孩子‘那个女孩儿同意吗?’在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后,说,‘那好啊,太好了。’接下来,妈妈为小男孩提出了需要准备的东西,住房、钻戒、礼服、租用教堂、请牧师等等。还告诉他这些东西需要他自己来筹措。小男孩很着急,问妈妈该怎么办?妈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我看啊,这位妈妈真了不起,没讲什么大道理,却很自然地把孩子引上了学习的正轨。我很赞成这位妈妈的做法。”
接着,霍老师讲了一些青春期青少年的一些发育问题:由于性激素的分泌,而使男性、女性产生不同的磁场,导致相互吸引,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她还引用一位校长的话,大意就是到了这个年龄,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就不正常了。
然后,霍老师给同学留下了思考题: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女生,应该端庄、温柔、善良、大方、自重、自信,具有自然之美;而男生则应正直、勇敢、坚韧、顽强、有才华、有责任心、有阳刚之美。这样的人才受同学们欢迎,也最容易相处。
从学生的看法中,霍老师列举了相反的现象,如上课破坏纪律、顶撞老师、骂人、打架等行为,并指出这些行为常常是为了逞能,引起别人注意,尤其是异性的注意,但其实事与愿违。接下来,霍老师告诉学生,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而且由于男、女生性格上的差异,使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很容易进行,并能拓宽自己生活的世界和视野,有利于女生性格的架空形成。但交往中应遵守一些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些原则,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指责。这些原则就是首先要保持距离,因为距离产生美。其次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再次,交往要公开,最好不要在私下里进行。另外,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
正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胡新懿所说:性健康教育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有50%的学校没有使用地方教材开课,地方课程还没有排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进入课表。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着性健康教育课“遍地开花”呢?
传统观念需突破
“讲授性健康教育课首先要突破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要敢于面对性,举止大方,以自然的心态去面对。如果老师在思想上放不开,学生必然也放不开,其学习性知识、端正性观念的目的自然也达不到。”谈及开展性教育课的“秘诀”,北京市第二零六中学闫秀荣老师认为,改变观念是性健康教育课开展起来的第一步。
从现实角度讲,不仅老师和学生要改变对性的传统观念,家长也应如此。对于性健康教育,一些家长往往从自身经历出发,担心一旦开课,孩子就会对性产生好奇心理,甚至误入歧途。闫老师说,“其实,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心理的萌动是很自然的现象,是压制不住的。加上,当今社会信息十分开放,课堂如果不能获得性知识,他们肯定会从其他渠道获取性知识,这样反而会使学生受到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因此,家长也要改变观念,配合学校展开性健康教育。资料有待丰富
当前适合性健康教育课使用的资料可以说很少,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涂永永告诉笔者,除了海淀区教委提供的地方教材和《花季・雨季》光盘以外,基本再没有别的可资借鉴的资料了。尽管网络上有大量信息和资料,但其内容良莠不齐,选择起来比较麻烦。涂老师认为:“虽然国外在性健康教育方面走得很远,效果也不错,但国外的社会伦理道德与我国存在较大的差异,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只能是自主开发。而以往的资料又太陈旧,不太适合当前的社会背景。”
“其实,不仅是海淀区,目前我国性健康教育普遍缺乏理想而好用的资料。”据海淀区教委中教科刘访介绍,在资料收集方面,海淀区教委一方面成立了中心备课组,聘请专家对一些主题教育集体备课,如艾滋病防止、生殖系统保健等,或与计生协合作编写学生教材;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观摩现场课的方式,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但即便如此,资料的占有率还不是十分理想。
师资培训要加强
在教授性健康教育课的过程中,董江南总觉得原有的知识不够用。她感觉到,现在的学生的思想变化比较快,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刁钻”,而且教学方法好像也不如几年前那么得心应手了。在她的内心里,多看看别的学校的老师是怎么讲的,自己也再多学习学习,是当前最需要的。
“师资条件比较差,是当前性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该课难以大规模开展的主要障碍。”在刘访看来,海淀区的性教育健康课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而性教育课不仅包括心理知识,还涉及到生理、法律、医学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而且由于性健康教育系统性比较强,课程设置的逻辑比较紧密,对课堂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上来即可讲课的教师可以说少之又少,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而这又远非短期内所能速成的。
“校本化”是必然趋势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三班学生的课表里,清楚地写着一门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每学期5至6个课时。虽说是选修课,但主讲老师李雅红感觉并不轻松。在开课之前,李老师经常对学生的性知识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经过一番摸底之后,李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年龄特点,性别比例、学生对性的认知程度等,做了一定的统计,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
性健康教育要经过“校本化”,这是因为,一方面出于自身或家庭原因,学生对性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学校具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像郊县和市区学生的心理开放程度就不一样,打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也是各有特点。而“校本化”的课程更贴近本校学生的特点,更容易满足学生的要求。性健康教育需要经过“校本化”过程的另一个现实原因是,尽管海淀区教委为提供了统一的教材,但教材内容太多,而课时有限,不可能全部讲授。加上有些内容不适合以课堂形式开展,对于主讲老师来说,只能选择其中部分内容讲授。
探讨式教学受欢迎
在讲授性教育健康课时,李雅红老师愿意先把要讲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做一些前期准备。课堂上,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探讨,并由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结果。对有代表性的意见,李老师常常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在点评中使学生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在她看来,这样对学生触动更大,印象更深刻。“性教育健康课更多涉及的是性观念问题,单纯的讲授不仅学生很难接受,也远远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而探讨式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打破了师生之间的障碍,实现自由畅快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毕竟同学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
对于性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也力推探讨式教学。“在性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是处于同一信息源的平面上,新的价值观不断涌现,教师在很多方面已不再是先知先觉了。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指导者,更应是服务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应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穿针引线,创设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互动式教学环境,以探讨的方式教学。而且,这种教学由于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