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小动态:专家呼吁:大学生应该补上生命教育课……
8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其就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
“没有什么激动,也没有什么过激的想法,仿佛将要发生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买东西交个钱那么简单。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在我的心里,生命就那么没有价值吗?”孟懿至死也想不明白的这个问题,也在诸多教育工作者心中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两名学子接连轻生
9月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孟懿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是老师公认的好学生,在决定自杀之前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征兆。
就在孟懿的遗书公之于众的前一天晚上,广州某学院一名入学才6天的大一新生选择了和孟懿相同的方式,从7楼跳下,当场殒命。据了解,他自杀的原因可能是不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要补生命课
“天之骄子”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地方?别说孟懿的父亲想不明白,许多家长也很困惑。
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金武官教授指出,孟懿在遗书中所写的厌世、抑郁,其实只是自杀因果链的中间环节,而真正启动因果链的最深层原因是他对生命认知的缺乏。“博士的知识不可谓不广博,但他对生命的知识少得可怜。说到底,还得从我们的教育文化中找原因,我们的学校里开设了系统的数学课、外语课,为何没有系统的生命课?”金教授质疑道。
从新学年起,关系中小学生健康的“生命教育”全面进入上海中小学。金教授呼吁大学生也要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重视主动危机干预
“希望各高校从孟懿的身上汲取教训,提高应对能力。”孟懿的父亲在将遗书向社会公布的时候吐露了他的心声。
的确,学生在读中小学的时候有班主任、家长盯着,可进了大学,学生的“心事”就不容易被旁人发现了。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陈增堂表示,本市一些高校在学生中培养“心理健康信息员”是一种不错的尝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关注,及时捕捉异常信号。
“此外,精神医学也应走进高校医务室。”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肖凉指出,孟懿极有可能患有抑郁症,这类人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应进行医学干预。
“有些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愿让别人发现,更不敢去医院。这是因为在社会上心理卫生知识仍不普及。其实,抑郁就像心理患上了‘感冒’,患上的人不必难堪,周围的人更不能怪罪、歧视他们。”肖凉说。
年轻人,心里有“疙瘩”还得主动寻求帮助,别不好意思。
相关链接
自杀已成为中国年轻人第一死因
世界卫生组织WHO9月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每年因为自杀而死亡的人数近100万,从年龄上看,15岁~25岁之间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自杀在我国人群死因中已排名第五,平均一年每10万人口中有23人自杀。尤其在15至34岁的年轻人中,自杀成了导致死亡发生的首位原因。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