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小小说:北漂一族漂泊不定的现实生活……
(节选自新近创作的小说《错回首》,如蒙厚爱,请继续关注)
题记:生活能够给我们的,就是让我们接受现实;而现实能够给我们的,就是让我们了解生活的“良苦用心”。
1
确实,生活给了我们很多东西,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它精心地打磨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性格,不管是不是件艺术品,它总要在我们的身上打上“生活制造”的烙印,以此作为一个无可禁忌的图腾崇拜。
你的心遗落在茫茫人海,从不为谁存在。
就是听着齐秦的这首《回来》,我独自踏在北方这块凝聚着繁华与荣耀的寂寥土地上,初冬的朔风让它变得萧条,因此它寂寥。
街上的灯火依旧,但光秃秃的树枝在靛蓝色夜幕的映衬下显得苍凉无助。坚硬的地面,冷涩的空气,处处流露着一种隐在坚强之下伤感。
我穿着单衣一件,瑟缩着站在风中,等车。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形色匆匆,难觅那种被压抑着的迫切欲望,它们在穿梭中各自孤独地前行,时而散落,时而聚集,时而汹涌,时而平静,如潮起潮落。
晚上八点左右的光景,东三环偏北的位置,首都,北京。
2
虽然,我不曾承认我是北漂一族,但事实如此。回到我那间只有八个平米的卧室,我才有一点地意识到,外面的阑珊灯火无论怎么样的色彩缤纷,始终也不属于我。然而,始终它们也是我的安慰。
在一个简陋的电热杯里,我煮下一包泡面。从繁华的世界里回来,晚饭还没有吃。
后海的灯红酒绿侵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它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存在,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了我们在以一种什么方式而存在,更然我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而存在。一种莫名的,不需要更解释些什么的激情,成就着那种无所畏也无所谓的纸醉金迷。我们在情调中呼吸,在动感中心跳,我们活,就活在这般梦里。
我们就经常约会在这里,昏暗的光线下,灰掉的气氛里,慢慢摇着手中那半杯黄褐色的液体,静默地交流着。时间在斑斓的霓虹下流淌着,我们的感觉在舒缓的音乐中缠绕着,有时候,真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场景。至少,于我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如此。
当我环顾着卧室里简单而朴素的陈设,我才不得不认识到,那个曾迷醉我们灵魂的画面,或许只是存在于我的思维空间里,尽管有时候,它是理性的。
找来一双还露着木茬儿的筷子,就着这略感冷涩的空气,我在吞咽着那种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记忆。饭后,我会一如既往地上网,这是我在这里唯一的娱乐方式。
3
第二天醒来,周一,又是新的一周。从位于南四环外的住处赶到这座城市的CBD,需要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拥挤是这段时间不可逃避的责任,但是谁也无法逃避这段时间。
尽管有时会把脸贴在地铁车厢的玻璃上,但多数人还是在忍受,我也在忍受。
我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活中始终有一种力量,使我们如此,或是迫使我们如此。我们主动地承担,被动地接受,梦的影迹始终漂浮在生活的上空,如现实般栩栩如生,没有人会质疑那只是海市蜃楼,因为看到它的人们始终在奋斗着,而不去奋斗的人们压根就不曾看到它。
这是我的第几份工作,我自己也没有概念了,但这是我做的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或许,也是我最成功的一份工作。外企,激情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我们一面在享受着它的宽容,一面在感受着它的严谨,一面学习着一种规则,一面实践着一种精神,难怪很多毕业生都会把它当成一种信念,在飘忽不定的时候,它或许还是一种安慰。
工作空闲的时候,煮上一杯咖啡,上网,翻看翻看时尚的娱乐杂志,这都不失为一个白领所固有的小资情调。在MSN上找到她,简单地打个招呼,10点了,起床了?
此时,或许她正穿着睡衣,披头散发对着电脑,睡眼惺忪地浏览着各类八卦新闻,小口呷着刚刚冲好还热腾腾的麦片。
研二是一段很无聊很无助的日子,她总是这样说起她现在的生活。整日面对着白花花的屏幕,但论文、设计都毫无头绪,有时真想抄、凑、编、造把它了结了,但始终还是不忍挑战自己的道德底线,剽窃或许比杀人放火、奸淫幼女还要龌龊。所以,她还总是在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她是个彻头彻尾的优等生,从小到大。高中时,同班,她学习上很拔尖,工作上很干练,所以年级第一跟学生会主席总是她独享的称谓。大学,她考到了北京,大学毕业,保研至今。或许,一路上,反复地以一种方式走下去,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所以,在网上,她的回答总是这么懒洋洋的。嗯,是啊。
她也喜欢后海那旖旎波光下的灯红酒绿,那优雅情调中的流光溢彩,空虚中,没有人能排斥这种情绪的滋润。所以,一有时间我们就会很默契地约在一起。
那种感觉被埋藏在一个时刻,作为一个珍贵而玄妙的记号,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去找寻。
跟她在网上聊天,或者通电话、发短信的时候,我总会想到这个记号。幻想着这个记号,让它在我脑中呈现出一个美奂的虚像,于我而言或许是一个悲哀的安慰。
自学生时代,她就是这个一个虚像,在我的世界里永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及,但明知不可企及,我始终还是不愿意放弃。忘记哪个哲人曾说过,希望,可以解救那些被遗忘的灵魂。
突然,她告诉我,最近他们学院搞联欢,因为万圣节。
我也告诉她,我们公司最近也比较忙,可能很少再有时间去泡吧了。或许,短暂地分开一段时间对我们都好,重复同一种情调,时间长了,大家都会疲倦。
果真,忙碌的日子开始了。
4
有时候人在失意的时候,容易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尤其是感情失意。
不愿意再回到位于南四环外的那间处处透着清冷的小屋,所以,有时我干脆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之后,下楼吃个宵夜或者干脆去三里屯的劲爆酒吧High一阵子,最后,踏着凌晨三四点的脚步回到公司的公共休息室里,锁上门盖一条毛毯蜷在沙发上睡到距离上班时间四十五分钟左右。
清晨,从淡淡的醉意中醒来,在恍惚间追忆着暗含琐碎甜蜜的残梦,内心深处隐藏着的美丽希望都被笼上了一层无奈和无助的情绪,还是那句话,我们必须要忍耐。就是带着这个信念,起床、洗漱……
新项目被我搞得很顺利,不知这是否能算是一点成就。
总结开会的时候,老总对我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微笑。理论上讲,我不是一个看重这些东西的人。但是,我必然地会觉得,一个鼓吹默默无闻的人,不是清高,就是虚伪,因为真正崇尚默默无闻的人,不会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
忙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
走在清冷的街头,面对着残灯,我又会不由地想起她。放不下就放不下吧,我裹紧外套,冷涩的夜幕下,我必须前行。
5
后海唯一的一个静吧里,我们再次面对面。对于动和静,对于安逸与喧嚣,她或许无所谓,她可以在这里的静谧中找寻银锭观山的感觉,也会流连于三里屯的高亢与时尚,在那一阵重金属乐的铿锵中感悟悸动和快感。但是,我只会跟她约在这里,暗色调的装潢,冷漠的光线,娓娓道来的轻音乐,她应该属于一种静,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
但是,静本人的安静,却总是会跟冷漠联系在一起。无法摆脱。
我们会谈到从前,说起同学,说起老师,说起高中时代。芳菲结婚了,嫁了个大她二三十岁的暴发户;焦海去了西部,销声觅迹,最后一次跟他联系的时候,他还绘声绘色地唱了段当地的民歌;小南出国了,学金融,想留在国外,但听说很难……交流着我们听到的一些同学的现状,不时地我们又会追忆起从前,那个时候怎样怎样,乘着时光的列车,我们共同地回到那个过去,脸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伤感和幸福。虽然,白驹过隙,有些东西在我们生命中就是一个瞬间,一闪而过,但是,某些画面却永恒地镌刻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对我们的将来产生着深邃的影响。
有时候,我真希望,我们不曾同学过。或许,我们以一种陌生的方式,就邂逅在这迷人又或许糜烂的阑珊灯火间,是最好的相遇方式。相遇早于相知,那才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基本顾虑。而现在,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过去,我们的交流就不曾是发展,而是借助于怀旧的一种倒退。
突然间,她的电话响了。很卡哇伊的一个铃声。电话中,她那淡淡的京腔中始终回味着一种无法掩饰的学生气息。校园留给她的,不知是一种怎么样的单纯和怎么样的成熟。最后,她很老练地谢绝了某个人的邀请。
此时,我才注意到静在她的静谧中隐匿的那种出格的前卫。从中暴露出来的是一种作为学生拼命地向成熟的时尚靠拢但又始终有距离的那种轻浮。或许有些人的气质跟不上时尚的节奏,但在静这里,我想,是那种轻佻的时尚毁了她独特的气质。
放下电话,她已经注意到了我在打量她,淡淡一笑,她低头呷了下面前的Martin。淡雅的气氛中露出了一丝冷意。
论文怎么样了?
也还OK了。
最近工作怎么样?她紧接着又问。
我或许应该跟她谈谈工作中的事,跟她分享一下成功和喜悦。但是,我知道我也只能回答说,我也还OK。她对这些不会感兴趣。
我在想,此时的她或许生活在一个独特并且独立的空间里,自我越是膨胀就越是难以容下外物,而且,这个空间里,是中存留着让她不断膨胀的资源。
不温不火或许是一个老练的态度,但我感觉到的却总是冷漠。不过,冷漠只是冷漠,没有遗忘,也没有拒绝。
6
一个新的周末在向我走来,我想,或许我们可以出去走走。
寒冬干涩的土地踩起来有种厚重的感觉,它用一种坚定的信念坚硬的力量挤压着人们寂寥的心绪,荒芜的心境下,视野里不断地出现千篇一律的冷色调。
静穿了双可爱但是有点笨重的旅游鞋,貌似是361的,浅色掉细长的牛仔裤,修饰着她修长的双腿,上衣上清一色的淡蓝,写满了无尽的冷和寂。但她挎的LV的包,怎么也难跟她搭调。
郊外的空气有一种明显的清新,这让久居城市的我们不免遐想万千,但是,有人曾说过,绿油油沁人心脾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被当作催情剂,只有那种温润的糜烂的香到呛人的物质可以刺激人的神经。
静默默无语,只是低头自顾自地走着。
冬日的旷野中缺少了鸟儿呢喃,缺少了一种生的气息,空气再好也是死气沉沉,就如我们之间的冷漠。偶尔谈起一些什么,静也无意继续说下去,仅仅是简评一句或是淡然一笑。
一哥们儿曾说我注定就不会讨女孩子喜欢,不会察言观色,不会阿谀奉承,甚至不会寻找话题。
也许,正如他所说,这也是一种错误。
每次跟我在一起,静总是带了些许的心事忡忡,不知她在思虑什么,但不管是什么情绪,都是最淡的那一种,对很多东西,她总是漫不经心。
对着她那一贯冷漠但不冷酷的面孔,有些时候,我还真想过是不是要跟我那位深谙追女生之道的哥们儿取取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某个时代,贾宝玉反感这些,结果他成了“情种”。无论是阆苑仙葩,还是美玉无暇,那种单纯的东西,摆到现在再也难以参透了。
你在想什么?突然,静问道。
你觉得两个人的感情中什么最重要?我知道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彼此都了解,但谁也不愿意去碰触,为了避免某种尴尬。这次,还是我先走入了禁区,只是,我不知道她会不会随着我的问题,也踏入那敏感的地界。
大四实习,我就来到了北京,到现在,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了。其间,只是我们两个人共同构筑了这么一个共同体。但是,这个体没有内核。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约在一起活动,没有概念,也没有征兆,就只是约。
她肯直面我的问题,让我有点始料不及。她的答案是,每个人都要生活,最好是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话不算隐晦。
回来的车上,我们都把精神埋在车里放的那些杂乱无章的靡靡之音里,我们都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和领域,即便是我们经常处在同一个空间里。
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一直没有要行动的欲望。我们之间的关系会被某种距离维系在一种坚硬的确定之上,就如冬日的土地这般坚硬。
送她回到人大,从校门跑出来在路边上等车,我又一次听到了齐秦那段容易使人感怀的《回来》——
你的心遗落在茫茫人海,从不为谁存在……
中关村一代的人影憧憧和行色匆匆显示出的速度与激情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衍生出繁华与富足,但始终,它还是无法掩盖寒冬的冷寂。
7
公司里突然决定,提升我做部门经理。这个喜讯意味着,北京这座城市准备要接纳我了。比原来高出两倍多的薪水可以让我有信心贷款买房,我的内心深处暗暗地舔尝着这种或许可以被称作的成功,爽滑而微带甜的一种味道。
在我突然之间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静,我感觉我好像有了一股抓住她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恰巧是来自于我最为排斥的那一个层面。
但我并不准备声张,如果有这么一种感情真的就那么肤浅,达成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走到了尽头。完完全全依据一套很明确但不那么公平的规则,即便是成功了,也没有什么快感,因为那些不确定的东西往往是诱惑的根源。太明确了,或许就味同嚼蜡了。
但是最终,我还是约了静,像往常一样。
她确实也不太喜欢北京的冬天,很生冷,很僵硬的一个样子,就像一个挂满风霜屹立不倒的铜像,傲骨铮铮但缺乏活力。她这么说。
这个晚上,天上飘起了雪花,在街灯昏暗的光线下,那纷纷扬扬寄托着人们某种心绪的东西漫天飞舞着,你可以把它形容成一种美,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沉重。扑朔迷离间,皆随你的心情而动。从静的眼神里,我粗粗地读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美,一种沉重。人在心事浩淼的时候,遇到一些能雕饰感情的东西,往往会如此。只是,我不能读出静的心情。
她苦笑了一下,说道,我们快放假了。
我还是在问,你的论文怎么样了。这句话我都不知道问了多少遍了。
尽管天气有点苦冷,但酒吧间的上座率还是较高的。就是在这种斑驳的宁静之中,我们细细听着弥散在四周的轻音乐——Secret Garden 的《Papillon》。在它高潮迭起的时候,周围静到了极点。
对着彼此的呼吸,我们在不约而同地深思着什么。
最终,在送下她自己踏着雪往回走的时候,我突然嗅到了一种不可救药的倦意,因为这种疲倦,使一阵致命的刺冷侵入到我的机体里,令我痛苦不堪。约会了那么多次,次次都是如此,千篇一律所以会让人疲倦。仿佛一个场景,在反复地反复地重复。而至于那阵子刺冷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约会,仅仅就是约会。
8
我计划着,要贷款买房子。
计划归计划,当真要买的时候,才知道理想与现实那永远都不可能逾越的差距。曾几何时,望京附近的房子才六千多,可现在……
那位深谙追女生之道的朋友劝我说,先买车。
我明白他的意思,我也知道他的建议精辟之至,但我始终怀疑,这适不适合我。
不过,最终春天还是要来的。过年从老家回来,挑了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很轻松地把一辆荣威550开回了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唯一可能让我的生活起变化的物件,应该也会影响到我跟静的生活。
《阿甘正传》上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在你尝到它之前你永远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而我觉得,生活就像 ,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风和日丽也许是只存在于我们脑中的一种假象,骤变的云雨常常会超越我们的预测。
当她在宿舍楼前看到我的车灯闪烁的时候,她竟然突然之间就兴奋了起来。有些迫不及待地,她钻进来,讪讪地微笑着。好离奇的一个晚上。
在三里屯酒吧街上,我们找到了一家名叫倾城之恋的酒吧。很让人在激奋中冲动的一个地方,是她选择的。劲爆而狂躁的音乐,令人眩晕的球面灯,喧嚣的气氛时刻敲打着人们的神经,在震动中,人们放松着,也放纵着。酒,我们突然喝得多了些,一瓶600毫升的马提尼已经被我们迅速地瓜分殆尽。之后,我们走下舞池,在跳,也在狂躁。最后,在一位动感十足的女歌手极度鲜亮的紫色尖叫声中,空气炽热到了极点,在那动感爆裂的那一刻,她洒给了我们极富亲和力的激情和快感。如此这般,于我们彼此都还是头一次。
最后,一道黄色亮光扫过,她那淡紫色的秀发在一阵寂寞的气氛中熠熠生辉,让冷漠的绝望燃起生机。
静笑了,笑得有些浮躁。
送她回去已是午夜时分,静谧的校园里寂寞含香,意味悠长。似乎她在等待着激情,而又排斥着激情。我知道,冷静是最坚硬的疼痛。
午夜1点,我独自开车在四环路上狂飙,唱机里飘出一阵颇有感觉的音乐,是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突然间,我又开始了冷静的思索。激情在这个夜晚让我有了一些怅然,我不知道我是在等待着它,还是在排斥着它。寂寞里含藏的那种悠远的香味,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诱惑着我。但当我抓住它的时候,却发现,或许它不是自己想要的。也有可能,曾经它是自己想要的。
9
研二的下学期,静又开始在忙碌中无所事事了。每天都在忙,可忙的是什么,她也说不清楚。现在,几乎每天下班,她都会间接地或直接地约我出去。我已经很自信地感觉到,现在的约会,已经不仅仅是约会了。但我却情愿,它还是当初的那个约会。
不知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那么多变化。
我退掉了位于南四环外的房子,在芳古园附近租了一处古旧但颇有格调的公寓。物质,让我更加接近了这座城市的核心。我突然觉得,有已经有必要感谢它了。然而,始终我还是在潜意识里把它跟感情对立了起来。所以,一夜之间,我会感觉生活很寻常,而感情很俗套。一片生机也会在一个色子的影响下变成一团死水,这就是决定作用的意义和魅力。
我们之间的角色在突然之间调换了一下,没有什么逻辑性,谁也说不出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夏季在一夜之间来临了,焦灼开始笼罩着我的生活。静开始关注我喜欢什么,也不是什么节日,也不是我的生日,静送了我一条阿玛尼的领带。这让我联想起了她那个LV的包。
最终,我买了一套Chanel的香水,送还给她,不知这算不算是礼尚往来。
在我的博客上我写到了这种感觉,虽然很隐讳,但是,还是得到了这样的回复。即便是不爱一个女人的时候,也不要放弃跟她上床。
或许,在这个让人焦灼的时期,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火辣辣的自我意识,由它推动着我们的激情,也稳固着我们的性情。也由它挖掘着我们人性的瑕疵中那鲜为人知且不为自知的微妙的点。虽然,根据某些逻辑,我会认为那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始终我还是没有那么做。或许我正直,或许我怯懦,但只要我不虚伪,就足够了。
就是在这个焦灼的夏天,我冷冷地跟静保持着距离。无论是后海,还是三里屯,再没出现过我们共同的世界。但是,夏日的晚上,我还是会经常到什刹海附近走走,传说中的“北京夜八景”就不仅仅就是传说。宁静的湖面上深沉的夜色和清爽的灯光一直在抑制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冷静中将夏日那焦灼的气氛慢慢消融。
但是这个夏天,于我好像不那么宁静。
10
有些东西,永远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就在很多老年人拿着蒲扇躲在街头巷尾的树荫下纳凉的时候,我的世界里真真正正地出现了凉意。
静发了一条短信,说研三暂不准备回北京了,她想到广州深圳那边走走,换换环境,也换换心境,她对我说,她很累。
我很理解她的想法。但她的离开突然又让我的世界里显得空落落的。每当我开着车飞驰在靛蓝夜空下修远而又摩登的高架路上,我总会在寂寞的深处找寻着内心漂泊的源泉。我想,这就好比是江和湖,拥有滔滔不尽的激情,就必须要经受无尽的漂泊;而贪图那种宁静的安逸,就必然地要接受那无法改变的一潭死水。
对于我来说,或许应该买房子了。或许,这个需要更加针对我的年龄。然而那种稳定的生活注定离我比较遥远。
生活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某日,在一家极度动感的迪厅里,我结识了另一个人大的女孩。她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名字,叫做倪彩。在一个昏暗的角落里,她散乱着头发,无精打采地跟着近乎疯狂的节奏被动地跳着,生活对她来说,很无所谓,但很必要。所以,突然闪烁的炫光亮在她的脸上,映出了一种无奈和矛盾。她相貌不出众,打扮也不时尚,甚至没有化妆。只是她修长的双腿在闪动的光影中显得骨感而健美,牛仔短裤,帆布鞋,清纯而且无辜的打扮。
我坐在一个角落里,慢慢地打量着她,直到深夜。我曾幻想过,或许她是一个无知且无度的中学生,或许她是一个还没很出名就已经没落的模特,或许她逃避着现实,或许她等待着发现……然而最终,她是一名人大的学生,大二。
凌晨两点,我跟随在她后面,出了咖啡厅。夏末深夜的黑色确实携带着浓重的凉意,清风吹过,突然让我想起在什刹海漫步的意境。她走在我前面,步伐轻盈。街边,就只有我们俩。后来,就随着她,我们慢慢走回了人大。她在表面上,很大方很开朗,但这似乎也难以掩饰她内心之中的淡淡忧郁,只是不知道,她有怎样的一段故事。
公司做出决定,晋升我做区域主管。但这个晋升于我而言就是流放,我不明白最近我做错了什么。或许,做好这个东北区的主管,他日再回到公司能被提升为副总,但我不希望离开这座还包容着我的城市,不管是一年还是两年。其实,我一刻都不愿意。
11
没有余地,所以,我只能再换一份工作了。生活就是有那么多很离谱的戏剧性。我又出去找工作。没有人会在乎你从前是否作过管理层,也没有人在乎你从前都成功地拿下了怎么样的项目。在一种凉透了的心境中,我选择了退缩和逃避,这源自于我乐于憧憬美好事物而且不愿意妥协的个性。我从来也不愿意听那种一败涂地后卧薪尝胆再东山再起的故事。
曾几何时,我选择漂流在这个地方,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漂流。但是,最终我还是没能摆脱漂流的命运。
被人从芳古园的房子里赶了出来,我又被排斥在了四环以外。在这个寂寞的冬季,我开着车,一趟一趟地搬运着行李。在我疲倦而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从某个电台里飘出了这样的旋律——
你的心遗落在茫茫人海,从不为谁存在。
每个主动地要将自己置身于逆境之中的人,都是因为怀揣着一种梦想。因为有梦,他们在忍受,在接受……但现实的意义是,并不能因为人们的忍受和接受,就不让他们的梦想化为泡影。
(此文为本人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错回首》中的片断,版权已注册,严禁任何意义的转载。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kuyulengji@126.com)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