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日记:关于汶川大禹文化……
关于汶川大禹文化
曾经美丽的汶川
大禹于公元前2297年农历六月初六诞生在绵虒镇石纽山刳儿坪,至今已有4297年。虽然当时没有文字记载,但华夏儿女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禹应天顺人、励精图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艰苦奋斗,率领人民第一次对自然进行伟大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文明国家的开国先驱,为万民所景仰,所以九州大地到处都有“禹迹”。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大禹遗迹有三处,重庆涂山、安徽当涂、浙江绍兴会稽山。这些地方都在大打大禹品牌,抢夺大禹正宗遗迹。但作为大禹故里的汶川县绵虒镇,却是无可替代,具有唯一性。
(一)大禹禹迹
(1)石纽山—刳儿坪 大禹诞生地石纽山位于绵虒镇南2Km,飞沙关以东。在今飞沙关公路隧道上方的悬崖峭壁上有“石纽山”三个石刻大字。相传为大禹诞生地,位于石纽山半山腰一块缓坡台地。刳,意为剖开,传禹母剖背生禹之地,故名。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刳儿坪古来庙宇遍布,禹王庙、圣母祠虽毁,然遗迹斑斑,残垣断壁、庙宇遗址、禹迹石纹犹在。唐代名相李德裕、民国元老于右任,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辞辛劳跋涉,前来寻觅遗踪,留下了不少呤咏诗文。
(2)禹穴 禹王庙遗迹址左上约50余米处,穴深丈余,宽5尺,可纳八、九人栖身。其上岩石上刻有“禹穴”二字,字大见方米余,虽经岁月侵蚀,但细细缕缕,“禹穴”二字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朝鲜诗人求质朴来此游历,曾作诗曰“岷峨近漏天,江水出禹穴,长庚照仙寺,间气钟离尘”。
(3)洗儿池 禹穴北侧300m瀑布下(刳儿坪北有一山溪,由新店村入岷),池见方丈余,池水清澈透明。池底斑斑红色石块,传为禹母生禹后抱到此处洗涤,血水染红了池水,浸红了岩石所致。
(4)禹王庙遗址 位于石纽山半山腰上,现仅存少量断壁残垣。据当地羌民讲述:古庙占地数亩,石木结构,朴实无华,香火兴盛。禹庙前殿供大禹神像,禹站立木轮车上,玉圭玄衮,神彩飘逸,形象威武。
(5)圣母庙遗址 据《石纽山圣母祠碑记》,圣母祠位于石纽山上平衍处,又名圣启祠,年久圮废,已丑岁邑士孟其敏等人移其路于山之麓,阅三月而建成祠,占地亩余,川(穿)斗架房,石木结构,青瓦飞檐,甚是美观。圣母祠殿堂正中塑圣母端坐神像,头缠纱帕,身着羌服,肩饰“缸钵花”、脚穿“云云鞋”,栩栩如生。
(6)禹迹石纹 在石纽山刳儿坪周围,先后发现石纹30余处,大都凹凸分明,纹线清晰。岩石上石纹图案有的象龟壳上的网纹,有的象飞禽走兽,有的象汉字的点、横、撇、捺等笔画,有的象草绳结结,大圆小圆,有的象江河、溪流、水渠。这些石纹有人说是天神告诉大禹的治水秘诀,他人莫能解读。
(7)圣母塔 飞沙关隧道之上,悬崖陡壁有古书“大禹王故里”五个大字。每字见方三尺有余。山坳平地上修有二座塔,取名圣母塔,又名双镇塔。现仅残留近7m高的塔座。
(8)禹王宫 位于绵虒镇中街,坐东向西,占地亩多,建筑面积600m2余。面阔三间,进深4间,穿斗木结构单体歇山式顶。通高9.02m,走廊长13.66m。正殿有神龛,供禹王神像,台高1.4m,像已不存。正殿对面为戏台、戏楼。殿宇楼阁均饰以木刻浮雕,顶饰彩绘“藻井”,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图案中有一种有角的虎,此即绵虒的“虒”字也。《蜀中广记》曰“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兽矣”。内外四周均为精湛之壁画,为当地体现羌(禹)文化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年),现存戏台、戏楼,正殿仅存框架。但年久失修,木质多已虫蛀近朽。戏楼、正殿有部分浮雕彩饰,但多数受到损毁,残缺不全。戏台上方檐下有数幅壁画,内容为旧时官宦、仕女水边游乐图,似有岷江水文化之特色,可惜风化水渍,面目不清。
(9)涂禹山 位于绵虒镇岷江北岸的涂禹山。山上有坪,为冰水堆积台地,海拔1938m,高出岷江河水位近700m,山梁缓,山坡陡。相传为大禹娶涂山氏(女娇)为妻,故名。
(10)禹碑岭 位于威州镇禹碑岭村羊龙山上,因岭上有禹王碑而得名。海拔2145m,高出岷江800m左右。传说禹碑系羌民为纪念大禹治水而立。碑旁之黄桷树为护碑而栽,树与碑原有一段距离,后随着黄桷树慢慢长大,逐渐把碑包于黄桷树身内,所以,又名树吞碑。遂成为一道神奇景观,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此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关于禹碑尚有一段传奇: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妻涂山氏深为理解。还常偷看大禹率众治水导江之情形。岷、沱(杂谷脑河)汇合处因水道被突兀的鹫峰阻挡,大禹苦无良策,于是禹妻偷偷求助神力,将其母子变成一群野猪,前去治水之地拱山掘地,开辟水道。正在山顶察看地形水势的大禹慧眼识出那群野猪竟是自己妻儿所变,非常感动。但涂山氏得知大禹已知真相后自惭形秽,便溯岷江源出走,一路战恶浪、斗妖魔,为禹扫除治水障碍。禹无法脱身寻妻,就常在鹫峰凝望。后人在此立石刻字以作纪念,故有禹碑岭之谓。
(11)大禹坪 今名大禹坪,位于羊店村河坝,此地历史上曾为广柔县治所。李锡书编修的《汶川志略》考察,清初,广柔城址尚依稀可寻,社稷坛犹宛然残存,故曰“广柔治在今治(绵虒)之南大邑坪”。大禹坪,因大禹为广柔县人,故名。只是历史演变和口传,早先的大禹坪现已称为大邑坪了。
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为:以绵虒镇大禹祭坛为中心,以羌锋村(西羌第一村)、三官庙村(尧舜禹三帝庙)为大禹故里羌族历史文化代表村落的 中国西部古羌大禹文化观光度假旅游圣地。
●(一)民俗文化特色明显:作为大禹故里和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羌族村寨,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和形象特征。按《汶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有着影响力较大的大禹历史遗迹和羌族文化特色集中的优势旅游资源,羌锋村(西羌第一村)、三官庙村(尧舜禹三帝庙)则属于有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其余禹王宫、高店村、涂禹山村均可作为配套性旅游资源连环。
羌锋村(西羌第一村)和三官庙村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人文旅游资源,当然环绕羌寨也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此外,绵虒镇还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绵虒镇文星阁、涂禹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绵虒镇禹王宫、石纽山、刳儿坪、明城墙、板桥红军战场遗址、板桥东汉土坑墓群、羌锋高土司遗址等,以及禹穴、圣母祠、禹公庙、威州禹碑岭、和坪遗址、绵虒清代文庙、瓦寺土司差役碑、“卧云”石刻等。这些旅游资源可共同构成大禹文化旅游中心,丰富的禹羌遗址和民俗风情为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以大禹祭坛为中心的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可归纳为以下四类:即羌族民俗文化、大禹历史文化、红色纪念文化、生态观光农业等。
●(二)羌文化及配套旅游资源
1、羌族传统建筑及其遗址、旧址
(1)涂禹山瓦寺土司城址与土司官邸 自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39年)封赐藏族有酋长雍中洛罗平叛后驻节涂禹山,至民国末年,共有25代土司驻节,时间长达500余年。衙门城址位于涂禹山上,建于明末清初。
(2)绵虒古城 绵虒古城于明正德七年始建(1512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扩建,至1953年汶川县城迁威州,前后经历441年。绵虒明、清、民国皆为汶川县治,1952年修公路时东、北两面拆除。现存南与西南部分城墙,呈“L”型,总长333.7m,墙高4.6m、顶宽2.4m,为石砌双层夹墙,中填土夯筑而成。另原北门两侧残存城墙断垣或墙基分别为20—30m。
(3)古建筑 碉楼:在2000多年前已经出现,被汉族先民称为“邛笼”的碉楼,可以说是羌族最杰出的建筑和工艺结晶。碉楼几乎所有的羌寨都建有。主要是为羌族山寨抗击外敌入侵,进行了望侦察,储备物资武器,发布信息命令用,有的还与烽火墩配合使用。碉楼一般建在视野开阔,地势险要的地方。碉楼有石碉、土碉两种。石碉用片石、块石与黄泥粘合建成,较为常见,如羌锋村内石碉。土碉全用黄泥建成,目前我国仅存两处,一处就在汶川县布瓦寨,另一处在甘肃。碉楼往往有四至十几层以上,高达二三十米,下大上小,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在碉楼施工时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和目测砌筑。碉楼一般每层都有了望孔,呈楔形,外窄内宽,内部下层多装有楼板,可储藏东西,上有木楼梯(多为独木梯),这种碉楼坚固耐久,可历经数百年不毁,有的经7级以上地震也未倾斜,可谓建筑史上奇迹。
(4)文星阁:位于绵虒中学内,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建,坐北朝南,四方形单体阁楼式建筑,四重檐歇山顶,通高18.4m 。总建筑面积150 m2。内外壁有彩色壁画。现年久失修,油漆剥落。
(5)文庙:位于绵虒中学内,飞龙乾隆50岁次年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总占地156m2。庙通高10m,已拆除并将材料搬迁至里坪乩仙庙。
(6)羌寨 羌族多居住于半高山台地或缓斜坡,由几户至百余户不等聚寨而居,称羌寨。羌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楼,羌族住房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由石块、片石加黄泥砌成,如羌锋村,也有全以黄泥夯筑或二者兼有,如布瓦寨等。羌族民居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平顶房,下层圈养牲畜,通院门,中层住人,顶层作晾晒粮食等用。西羌第一村是古羌寨的典型代表。 西羌第一村位于岷江西岸,簇头沟旁,距离绵虒镇2Km。簇头沟在此汇入岷江,两水之间的山嘴形若箭头,簇头沟因此而得名。羌锋村依山而建,是汶川县建在岷江边的最古老羌寨,也是自成都进入羌族居住区所遇到的第一座羌寨,故称西羌第一村。羌锋村有居民177户、758人,主要居住在簇头沟口,碉楼周围的簇头一、二组有93户人家,479人。垒石筑室,白石神供奉于门上或屋顶。房屋与院落相互勾通,窄窄的小巷依山嘴形势曲曲折折。整个村寨前低后高,上下四五十m,前后各有森森古柏一株,老乡称为公母树,言二者根部相连。寨中各院内栽有樱桃、李子、枣树、桃树、柿子、葡萄等,另有参天大树,古朴清 雅,花香芬芳。寨中一座石砌羌碉,高有11层。碉楼历经数年仍突兀挺拔,似坚不可摧。羌锋村环境优美,簇头河沟沿岸有带状柳树林和一片核桃树,靠近岷江的河坝上是大片的苹果园,间有花椒、樱桃等。整个寨子绿树掩映,清水长流。春日花开缤纷,秋日瓜果飘香。这里的羌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羌族锅庄热烈奔放,充满魅力。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朝代——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且闻名中外。史载大禹的故乡,就在汶川刳儿坪。《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艺文类聚》卷11与《太平御览》卷82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水经注》广柔县说:“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据清嘉庆《汶志纪略》记载,广柔废县在咐县城(威州)西南72里的大邑坪,自汉至晋皆然,清初尚存遗址。历史上的汶山石纽究竟在何处,今学术界尚有歧义。但众多文献记载都说大禹出生于石纽刳儿坪。绵池镇自汉至清都是古汶川县城之旧址,今镇南5公里处高店村新店组与羊店村相交的高山,就是石纽山。山岸壁立,镌刻之“石纽山”三个大字至今犹存。此地自古为灌松交通要道关口,因午后风沙特别大,俗称“飞沙关”。又相传附近为唐代杨贵妃出生地。杨幼时洗澡于岭下岷江边,有羌男偷看,杨羞扬沙投撒,故名“飞沙关”。尚关梁而上,海拔1600米的半山腰之平坦地就是刳儿坪。正因为如此,绵池镇保存了与“禹迹”有关的文化遗迹。如:
●刳儿坪:历代汉文古籍都说“禹生石纽,其地名刳儿坪”。作为大禹故里,曾建有供人凭吊的禹庙、洗儿池、禹穴、圣母祠、圣母塔、禹迹石纹等以及许多石刻。至今虽庙宇已无存,但经风雨剥蚀而存
的石刻仍可说明当年的辉煌。
●涂禹山:自绵池镇岷江而上4公里,即到玉龙乡,其对岸山上为涂禹山,恰与刳儿坪隔江遥遥相对,海拔1938米。相传大禹所娶涂山氏即住此。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39),瓦寺索氏第一代土司即藏族酋长雍中洛罗思平叛后曾驻节并建土司官署于涂禹山,由那时至民国末年传25代,是我国最后消亡的土司之一。
● 禹王宫:在绵池镇原古城外,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与真武宫并排相连。占地亩余,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为穿斗木结构单体歇山式顶,通高9.02米,走廊长13.66米。殿内有神龛,高1.4米,供禹王像,现己无存。正殿对面为戏台、戏楼。宫内有众多雕刻艺术品,宫门一侧有民国29年(1940年)于佑任先生所题“明德远矣”字碑。现残存禹王宫正殿和对面的戏台楼阁,戏台楼阁上的木刻浮雕及旧官宦,仕女水边游乐图壁画尚存。
● 禹王庙:位于石纽山半山腰—上,现仅存少量断垣残壁。现占地数亩,木石结构,香火兴盛,庙前殿供大禹像,禹站立木轮车上,玉圭玄衮,神彩飘逸,形象威武。
● 禹穴:禹王庙左上50余米处,穴深大余,宽5尺,可纳八九人栖身。岩石上刻有“禹穴”二字,字大数尺,迄今依然可见。
●洗儿池:禹穴左侧300米瀑布下,见方丈余,池水清澈透明,池底斑斑红色石块,相传为禹母生禹,到此处洗涤,血水染红了池水浸红岩石所致。
●血红草:在禹穴与洗儿池间小道上,有一簇四季旺盛血红色茅草。相传禹母生禹后去洗儿池时曾在此坐下休息,滴血染红茅草,故从此草从血红如初。
●圣母祠:原位于石纽山上千坦之处,又名圣启祠,年久失修。后当地乡绅重建于山麓,占地亩余,为穿斗式木石结构建筑,青瓦飞檐。祠殿中塑圣母像,圣母端坐于台上,头缠纱帕,身着羌服,肩饰“缸
钵花披”,脚穿“云云鞋”,栩栩如生。
●禹迹石纹:在石纽山刳儿坪周围,有石纹30余处,大都凹凸分明,纹线清晰,图纹或似飞禽走兽、或象江河溪流、或类龟纹、或图点绳节、或汉字笔划,人们释为大禹治水图、最早的羌文、大禹部落
原始记录……等等,众说纷纭,千古之谜,扑溯迷离。
●圣母塔:飞沙关悬崖陡壁上有一米见方的“大禹王故里”石刻,在其山坳平地处有二座塔,为圣母塔,又名双镇塔,现残存7米高的塔座。
● 禹碑岭:在威州羊龙山上,因岭上有禹王碑得名,海拔2145米。禹碑相传羌民为纪念人禹治水而立,已有上千年历史,石碑现已为其旁的黄梅树包缠,成为树包碑。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