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小动态:青少年屡屡自杀拷问教育盲区……
两天来,吉林省接连发生两起少年情侣自杀事件。
两个数据让人震惊:一个是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青少年自杀,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另一个是我国自杀人群中,青少年自杀率是一个高峰,这与欧美国家壮年人自杀率高截然相反。中国的自杀人群越来越低龄化,这和我国对于青少年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空白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生与死是一个客观存在,死亡教育的空白并不等于死亡观念的空白。上海搞了一个调查,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和行动,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自杀的念头!而且恰恰由于死亡教育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死亡观念的错位,有的青少年把自杀当作报复别人的手段,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有的仅仅因为生活中非常细微的小事,一时冲动就选择自杀。
同时,心理是每个人的自然机能,心理干预的空白并不等于心理问题就是空白。统计显示,我国有至少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抵抗挫折或焦虑的能力极差,就像本省这两起自杀事件,一时冲动就选择自杀。因此,青少年自杀和成年人因为“价值观破灭”而自杀不同,如果有及时的开导劝慰,很容易放弃自杀冲动。可偏偏,这么一点起码的心理干预也非常缺乏。
造成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干预空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还是应试教育体制的结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为升学让路,这种教育体制天然地漠视生命教育,最大限度地压缩素质教育的空间。而且把素质教育庸俗地理解成琴棋书画,把青春期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德育,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性教育、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心理干预,多年来没有实质性进展,事实上一直是空白。青春期被称为人生的危险期,在青春期教育上的欠账越多越久,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另外中国文化特质中有一种不讲道理,一味禁忌的意识模式。死亡禁忌导致我们从来不会好好和孩子谈论生命的终结,性禁忌使我们从来不会好好告诉孩子生命如何开始。死亡不是出差就是长假,出生不是肚脐眼就是胳肢窝。对生与死的胡言乱语和敷衍塞责直接导致青少年生死观念的糊涂意识。即便将来在知识上有所扭转,但是在意识中生与死一直是一种神秘而混乱的存在。实际上,青春期孩子关心和苦闷的很多问题,往往是师长那里的禁忌,青少年自杀,几乎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出事之后父母师长往往都非常意外――在中国,自古以来,今天是一个对孩子最关心,同时也是对孩子最陌生的时代。
还有独生子女教育一直没有起码的成熟模式,也造成青少年很多人格弱点。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缺乏培养忍让、关怀、责任等素质意识的条件。而家长以孩子为中心,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自我,情感脆弱,挫折承受能力差。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打击,极易产生极端念头和极端行为。
总之,青少年自杀,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却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在教育。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