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故事:一个男孩要走过多少路和女人才会成为男人?……
1
性行为,生理上的蜕变
鲍伯艾伦在《blowing in the wind》唱: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人究竟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要多少炮火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换来和平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飘零在风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飘逝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山峰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是沧海桑田
在美国,一个男孩成为一个男人,通常完成两个仪式,第一是和人发生性行为,第二就是学会开车。
如果一个男孩完成了这两件事,那么在别人看来,他可以称之为男人了。
一个男孩发生性行为,成为一个男人,那就是从征服女人的身体开始。
特别直白的意思就是破处,因为这意味着他生命新的启程。
女人在乎自己的第一次,除了有生理疼痛和流血之外,其实是因为男人在乎女人的第一次(初夜)。
而男人在乎自己的第一次,其实更多的是跟自己有关,这第一次,不仅是生理上的新篇章,更会让他的内心诞生更大的自信。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男主人公是一位少年,一直暗恋小镇上的女神玛琳娜,并幻想与之发生性关系。等他长大后,他却找了一个小姐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但脑海中想象的还是自己的女神玛琳娜。所以,至少在那一刻,少年完成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2
开车,从掌控方向盘开始
在美国是需要人人开车的,毕竟美国地广人稀。当一个男孩有了驾照有了自己的车,掌握方向盘的那一刻。你就不会再把他当男孩看了。
如今,在国内,开车对于男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啥开车对于男人如此重要。
很简单,掌握了方向盘,就意味着你有了控制权。
这是男孩变成男人最重要的标志。
当你是孩子的时候,你还需要监护人,还需要被人管。而当你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和方向的时候,当你掌握了自己的方向盘的时候,那么你就算是长大了。
开车,方向盘,不仅意味着控制权,更意味着独立和自由。
1969年的美国,一部电影的诞生永远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方式。由丹尼斯·霍普执导,他和彼得·方达主演的《逍遥骑士》在美国疯狂卖座。这被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路片。电影是美国典型的垮掉的一代的缩影。性、毒品、摇滚,两个哈皮士骑着哈雷一路南下,一路讨论自由、存在和救赎,一路经过各种人群,在迷惘中寻找自我。
于是,开着哈雷的男人,成为了女人心中有梦想有追求有格调的男人。这样的男人的魅力,可能不输给那些开着宾利或者法拉利跑车的男人。可能前者,更意味着品位和精神内涵。
最近,《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让男人们疯狂。也难怪席卷了全球的票房。
《变形金刚》,也让男人们沉醉。尤其是威震天和大黄蜂变身的时候,男人们表示会心跳加快。
黄大炜的《你把我灌醉》成了开车神曲:
开往城市边缘开
把车窗都摇下来
用速度换一点痛快
孤单被热闹的夜赶出来
却无从告白开,往城市边缘开,车灯都摇下来
……
无数男人表示开车的时候很喜欢这首歌,尤其是一个人开着走夜路的时候,有一种要走向未来走向自由的感觉。
这就是车对男人的魅力,意味着自由和控制权。难怪,车是男人的情人,就好像包包是女人的情人一样。
当一个男人拥有了车,就意味着他与世界更近了一步,或者说他有了自己的世界,而他不再是你可以随时可以掌握的小孩子了。
3
旅行,看世界和找寻自我
诗人李白写道:“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的这句诗影响了无数的文艺青年。
安德鲁斯《上得天堂,下得地狱》里说: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管是爱情还是,我觉得越年轻的时候发生越好。因为,这都会有利于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里,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于是,在路上,成为了男人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高晓松坦言,”平时除了听听歌,看看电影,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满世界跑着玩。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之前还在欧洲碰见一个东欧乐队,我帮人弹琴,后来还跟人卖艺去了,跟着人到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我妈也是,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我妈现在还在流浪,在考察美国天主教遗址。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 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而高晓松的这些旅行经历,让他从一个青涩学生变成了成为了一个跨文学、电影、歌曲和媒介的大咖。
这也难怪,孩子毕业,父母让孩子去毕业旅行,成了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因为旅行,会让人成长。
我在拉萨旅行的时候,见到无数辞亲远游的驴友背包客从我身边走过。其中,有位北京的大哥,把房子卖了周游列国,现在徒步拉萨,接下来是徒步尼泊尔,再徒步印度。他说,以前只是工作上班,依赖家人,庸庸碌碌,日复一日,走出来,走在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感受过孤独,邂逅形形色色的人,跟他们聊天喝酒,然后挥手告别,感觉体验了好多次的人生。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成熟了。
LV曾有段广告词很美:
旅行不是一次出行
也不只是一个假期
旅行是一个过程,一次发现
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真正的旅行让我们直面自我
旅行不仅让我们看到世界
更让我们们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究竟,是我们创造了旅行?
还是旅行造就了我们?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行.
生命就引领你去向何方?
其实,旅行对男人来说,就是去看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对男人来说,旅行本身就充满了探险和征服的味道。一个从没走出故乡男人,和一个周游世界的男人,他们的思想成熟度一定不一样。
一个婴儿,从蹒跚学步,在独自上路的男孩,走着走着,他就成为了男人。
4
恋爱和失恋,爱让人不自由
沈从文写: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叶芝写《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当一个男人有如此的真情时,就意味着他开始成熟了。
电影《燃情岁月》里,男主角崔斯汀是一个在军人和猎人教育下长大的青年,他秉承了父亲威廉上校 和印第安智者一刺的卓越性格。他从小就曾切下一只大狗熊的脚趾,在那场与狗熊的搏杀中,他的血与熊的血溶在一起,从此,一种伟大征服欲左右着他的一切。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终于遇到了自己的克星。那就是弟弟的未婚妻苏珊,那么炽烈和疯狂。
只有在他真正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他才真正地成长为男人。因为他不再为一个人为活。
影片最后,像上帝的使者一样容智的一刺为崔斯汀的一生做了总结:疼爱他的人均英年早逝,他是石头,他和他们对冲,不管他多希望去保护他们。他死于1963年9月,秋天,月圆之时,他最后路面的地方是在北方,那儿仍有许多待捕猎的动物。他的墓并没有记号,但没有关系,反正他常活在边缘之地,在今生和来世之间。
在这个大城市里,有很多男人跟女人约炮无数,和很多女人上床,但并不意味着他成熟。
流浪过多少单人床,才能找到爱的信仰?
和很多人上床,生理上已经是男人,但是心理上从来都不是。
对一个男孩来说,当他心中有了牵挂后,那就成熟了。
心有所属。
当他不再是只懂得征服和冒险,而是开始在乎对方牵挂对方。那就是从男孩变成了男人。
而失恋,才会让人更加认识世界和懂得人生,理解人的聚散离合自有时,这才是会让人变得深刻和成熟。
5
结婚生子,从有了责任感
对于大多数男孩来说,当他有了孩子当爹的时候,他才会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男人。
小时候,常听长辈讨论:某家的娃叛逆不听话,于是总有大人说,等他结婚生子了就好了,到时候就有人管他了。这个人可能是他的老婆,或者是他的孩子。因为背着着承诺和使命,他不得不长大和成熟。
当他走向教堂,向一个女人许下承诺,无论疾病与贫穷,都要不离不弃。这个仪式,是男人蜕变的开始。而他的孩子呱呱坠地,他一面感叹生命的奇妙的时候,一面也觉得不得不成为真正的男人,才能为自己的小家遮风挡雨。
我堂弟混江湖,一帮江湖兄弟,吃喝嫖赌什么都干,花完了就问家里要钱。别的男的二十岁开始赚钱养家了,我这堂弟动不动就问家里要钱,这可把我叔叔气得不行。我堂弟讲义气,大方,一表人才。所以,他从来不缺女人。自然有女孩给他洗衣服甚至倒贴。
后来,我堂弟娶了媳妇,没花一分彩礼。因为这堂弟媳妇怀孕了,给他生了大胖儿子,还和婆婆关系融洽。随着儿子长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堂弟开始找了正经的工作,去工地上干活儿,再苦再累也干。为奶粉为教育开始打拼。“从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守着一大家口,不奋斗不努力那就真的要喝西北风啊,我要给儿子买婚房啊。”他说。在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下,我那一向叛逆的堂弟成熟了,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6
经历挫折或者生死,一夜成熟
有些男人是很难长大的。哪怕他已经结婚生子,依然还是一个孩子,依然不能成为家里的主心骨,依然无所事事有所好闲。除非,他经历了巨大的挫折或者生死,让他顿悟,才会在一夜之前长大成熟。
电影《勇敢的心》,多年后,华莱士成年回到了故乡,此时的苏格兰仍处于暴君长腿爱德华的残酷统治下。华莱士返乡主要是希望能过平静的日子,务农维生、组织家庭、生儿育女,他与青梅竹马茉伦(Murron)发展恋情,并且为了逃避英王赐予英格兰贵族享有女子初夜权的不平等待遇,在一日晚上秘密成婚。隔日,茉伦因遭到英军士兵的调戏而反抗,打伤了几名英格兰士兵。当地长官为了引华莱士出现而杀害了她,失去爱妻的华莱士揭竿起义,其他苏格兰人也纷纷响应,华莱士最后也以妻子遇害的方法(割喉)杀死了英军长官。
华莱士说: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 (Every man dies,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华莱士说:是呀,如果战斗,你们可能会死。如果逃跑,至少还能……多活一会儿。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回到这里,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
是的,当他经历了爱妻被杀的遭遇时,他才从一个普通的小男人,变成了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大男人,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塞林格说: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卑微地活下去。
而对于如今的人来说,为了某个理由为了某个人卑微地活下去,去隐忍,去包容,去承受,这就是一个男人的成熟。
7
总有人拒绝长大,但又不得不长大
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于是,很多男人都渴望做彼得潘的那样的男孩,永远长不大。
这样的人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
同时,国内有一个词汇叫“妈宝男”,妈宝男,指的是一把岁数还是妈妈的好宝宝,就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是对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一般缺乏主见,没有自信。他们的人生线路,基本由妈妈设计,只要自己不自讨苦吃,那么通常不用吃太多苦,就能生活得不错。
生活中的妈宝男,就像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当与女朋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我得问问我妈妈。”“我们以后单独住吗?”“我妈妈说还是住一起好。”“你喜欢我哪一点呢”“我妈妈说你性格温、懂事”……“我妈妈”这个角色,就像《大百科全书》一样,能帮助“妈宝男”回答所有的问题。
同时。北上广有不少啃老族。反正当地有房子,人都三四十了,不工作,不结婚,就当老女儿老儿子养着。这些啃老族,是从物质上依赖父母,不管年龄多大,还得要父母养着。真的很替这样的父母悲哀。
妈宝男,彼得潘,啃老族,在恋爱中是不受欢迎的一群。我就不喜欢妈宝男那样的男人。跟这样的男人在一起累,你不仅享受不到男体贴照顾,你还得充当老妈子去照顾她。碰到这样的男人,还不如一个人过省心。生活中需要照顾,在大事儿发生时,这样的男人不能成为主心骨,不能为你遮风避雨,成为你的避风港。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拒绝长大的男孩。大观园,就是一个青春伊甸园,那群12-15岁的少爷小姐丫鬟同住的日子里,只有喝酒作诗谈恋爱吃醋,没有功名利禄,没有尔虞我诈。可是,贾宝玉不得不长大,不得不被逼着结婚生子,不得不读书考取功名,不得不去应酬见不喜欢的客人。
现实是残酷的,你拒绝长大,你不想长大,但最后还是不得不长大。
8
请叫我孩子
朴树在《路途》里唱:我们路过森林,路过沙漠,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路过幸福,我们路过痛苦,路过一个女人的温暖和眼泪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和孤独。
当然,该长大还是要长大,该成熟还是要成熟。
只是不要长大后都变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
《小王子》写: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他们忘了。
但愿你走了很多很多路后,爱了很多人后,还可以返老还童,依然可以单纯如同孩子。
这就是——不忘初心。
当你而立之年,名利场上争夺,家庭中柴米油盐,你不再是孩子,你已丧失孩子的权利和资格。
生活逼得你不得不长大,哪怕你根本都没准备好,哪怕你丝毫不愿意。
长路漫漫,荆棘遍布,现实残酷,你不得不长满了厚厚的保护自己的壳。
只愿你内心依然保有单纯柔软的孩童般的天真。
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而经年之后,当你满面风霜曾经沧海白发苍苍时,你还是一个孩子,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孩子。
“请叫我孩子。”
(仅以此文致敬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艾伦)
-end-
:,畅销书作家,“女人香”、“格羽咖啡馆”新媒体出品人兼主编,”羽珠宝创始人,致力于都市女性幸福和快乐指数课题的研究,横跨博客、微博和微信三个时代的最具影响力的情感作家。集作家、主编、创业者、珠宝专家于一身。著有《一辈子做女人》等九本书,新书《成功是听从内心过一生》即将上市。2014年底创立羽珠宝,国内首创文艺 爱情珠宝品牌。新浪微博:@;公众微信号格羽咖啡馆:
注:我的新书《成功就是听从内心过一生》即将上市,亲们多多支持哟。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club.fxplus.cn
文章来源:分享日记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